今年28岁的刘刚是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工人,是80后青工中的佼佼者。刘刚曾获得第六届“振兴杯”大赛机械设备安装工项目冠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以他名字命名的沈阳机床集团中捷立式加工中心(以下简称“中捷立加”)“刘刚青年创新突击队”,已完成企业创新创效发明15件,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1985年,刘刚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儿时,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然而,8岁那年发生了一次意外,在跟小伙伴打闹的时候,他不小心绊倒在了火盆上,右小腿烧伤。当时烧伤情况特别严重,但由于负担不起昂贵的植皮手术费用,刘刚并没有去医院治疗。
高二那年,自信满满的刘刚报名参军,却因为腿部伤痕被宣布体检不合格;高三时,成绩始终处于中上等的他,以7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2005年,刘刚进入丹东一所技术学院,学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
毕业那年,沈阳机床集团来招工,一向“性子比较慢、不善言辞”的刘刚“硬着头皮”来了一次毛遂自荐:“我是农村小孩,我特别能吃苦,我的成绩也特别优秀,我一定会用以后的实力证明您的选择没有错。”
为了兑现诺言,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刚努着劲儿钻研。他常说自己不善言辞,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琢磨。爱琢磨,好发明,刘刚是厂里出了名的“发明能手”。
2008年8月的一天,刘刚如平常一样工作,却发现机床主轴在进行高转速运转时,不但发生共振,而且噪音比较大。他明白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用动平衡测量仪。尽管车间有一台进口的动平衡测量仪,却没有可以真正驾驭这个机器的操作者。
“让我试试,不试怎么知道不行。”刘刚工作之余,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到各个车间请教老师傅,反复琢磨和试验。半年下来,刘刚成为操作动平衡测量仪的高手,终于解决了问题。
刘刚很“倔”,喜欢挑战。机床主轴共振和噪音的问题解决了,但主电机带动带轮高速旋转时还是会产生一点点共振的现象。刘刚发现,这一问题症结在于主电机没有简单易操作的固定装卡工具。一天,吃过午饭的刘刚走在回装配车间的路上,一个废旧的工作台给了他灵感。他立刻找了两个铁棍和两个条形铁块,自己在修配处加工了一套卡具。紧接着,刘刚用这套新制卡具做了个实验,此前装夹需要30分钟左右,而新的卡具固定电机只用了48秒,大大提高了机床的装配效率。这个发明累积为企业增加效益60余万元。
刘刚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每个青年员工,使机床的床配精度在这些80后手中有了质的飞跃。刘刚所在的事业部也因此在短短的4年里,创造了经济规模跻身世界市场前三名的奇迹,引起了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世界知名的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部分零部件就是大批使用了沈阳机床中捷立加事业部的产品加工完成的。
2008年年底,沈阳机床集团和德国合作研发的一款新产品计划在南京展览,刘刚所在中捷立式加工中心事业部作为核心团队需要紧急装配。由于是初次接触这个项目,他们面临许多技术难关,完成任务难度极大。
“我可以24小时甚至36小时不睡觉,必须把项目拿下。”凭着这股劲儿,两周时间,刘刚硬是和队友攻破了难关,完成了任务。
当刘刚得知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正在初选,他第一时间报名参赛。一路过关斩将,无论是市里选拔,还是省里选拔,他都以第一名的成绩杀进决赛。
“平时的积累让我有信心,但还不够。”因此,从集训开始,直到考试的前一刻,刘刚仍在努力。在操作训练时,手上磨出血泡最多的人是他;在集训大楼里,凌晨三四点仍在点画图纸的还是他。“辛苦我不怕,我就怕努力不够有遗憾。”因7分之差而与大学无缘的那种遗憾,至今令刘刚心痛。所以,工作后,他告诉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
经过一次次过关斩将,决赛中刘刚从容完成了每一项考试,在全国如云的高手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全国冠军称号,更坚定了他“天道酬勤”的信念。
刘刚喜欢学习,善于总结。在沈阳机床中捷立加事业部加工中心和装配车间,每名实习生都要进行一周的培训,培训教材是一本“黄宝书”,这本“黄宝书”是由刘刚等青年技术骨干编写的。
“黄宝书”的使用使一线青年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提升,30%的员工熟练掌握8~9个工序的操作技能,中捷立加也被誉为沈阳机床国际化产业工人的培育基地。2010年,事业部在只有190名一线员工(平均年龄25岁)的条件下,创造了年产1700台立式加工中心的奇迹,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
技能出众的刘刚还是一个把雷锋和郭明义当成偶像的80后。由他发起成立的志愿者团队——沈阳机床“刘刚”志愿者服务队,参与了多项社会公益活动。
本报记者 王晨 通讯员 赵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