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用团旗凝聚红色土地上的“小伙伴”

“青春遵义”助老区青年抱团发展

本报记者 白皓 通讯员 黄涛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10日   01 版)

    2010年,革命圣地贵州省遵义市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64.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5.4个百分点。“落后就要奋起直追,激发青年在新转折中挑起最苦最重的新担子。”团遵义市委书记杨堃说,近年来团遵义市委全力打造“青春遵义”系列品牌活动,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用团旗凝聚起青春“小伙伴”,激起大家奋进的新动力。

    团聚青春小伙伴奔小康

    遵义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二。省里对遵义的期望是“两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 

    “等不起”、“慢不得”是遵义青年对“率先”最直观的理解。

    在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高新区机关团支部负责人王世健看来,过去的3年里自己的工作节奏从“K字头”列车速度一下子转到了“G字头”高铁速度。

    在“青春遵义·青年突击队”活动中,他和同事组成的青年突击队不论三伏酷暑、三九严寒都在户外坚持进行土地测量,在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两个100亩土地的测量、征地和矛盾调解工作,一两个星期不回家是“太正常的事了”。

    “黔北大山里盼着脱贫的老百姓都希望加快发展,但在土地利益面前,矛盾开始显现。”王世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突击队里每个青年的身上都背着三五十件涉及土地利益的纠纷,什么样的喜怒哀乐都见到了,“正常工作要快速推进,矛盾也要一家一家调解,太忙,所以不回家是常事。”

    在王世健眼里,自己这辈人一定不能错过发展的机遇,否则下一辈人会继续受苦。现在,突击队的成员不少转换成了团支部的成员,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团支部的成员们又赶在农民工返乡潮前,在桐梓县城和周边县建立6个园区产业工人招募点,按照目前已经收集到的园区企业用工信息,12月可以为5000名劳动力解决工作问题。

    团桐梓县委副书记令狐克星正筹划在桐梓县娄山关高新区设立一个工业园区团工委,在他看来,未来大量青年产业工人聚集一定会带来新的需求,工业园区团组织应该为产业青年服务。

    在遵义市湄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团工委已经建立,并带动园区内的23个非公企业建立团支部。

    在湄潭县湄窖酒业公司,团支部的两名研究生和5名本科生自发成立起一支青年突击队,目前已破解技术难题50余项、突破技术瓶颈17项,研制出了5个新产品,现均已投放市场,实现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团遵义市委统计,近年来基层团支部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近亿元。团遵义市委副书记程进认为,以1个园区团工委为中心、N个企业团支部为据点的“1+N”团建模式,引导着青年投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为经济快速发展、奔向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团旗插在老区新农村建设主战场

    在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一片300多亩的大棚让全镇的老百姓看着羡慕。大棚的主人张少伟2009年时还是一个骑着自行车卖菜的青年,那时,在外打工多年的他立志成为返乡种蔬菜创业的标杆,但在创业路上时常“丰收”一片杂草。

    2010年7月,经过团绥阳县委推荐,张少伟参加了SYB创业培训,系统学习了市场分析、企业精神、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随后,他又参加了“青春遵义·激情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导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青年,很快成长为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

    带着那次大赛第四名的成绩和10万元无息贷款,张少伟的土地从10亩发展到100亩,又发展到现在560亩土地、300亩有机蔬菜大棚。

    “创业导师给我经验,创业伙伴让我们一起抱团发展。”张少伟说。

    现在,在张少伟的蔬菜大棚上插着两面旗帜,一面是国旗,一面是团旗,一年300万元的产值让他开始琢磨着继续扩大规模,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改变过去的面貌。

    据统计,通过“青春遵义”系列就业创业大赛的举办,培训青年超过5631人次,实现就业1.29万人,挖掘和选树近千名青年创业典型;与金融机构合作,帮助4143名创业青年获取贷款超过2.13亿元。

    引导外出乡友回乡投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遵义各级团组织努力的方向,截至目前,已经通过“春晖行动”为40个村建设了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引进致富项目160多个,吸纳资金6552万元。

    “青春遵义”传递青年正能量

    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解说员一直是遵义传承发扬红色精神的排头兵,这支由30多名女青年组成的队伍曾经荣获得全国优秀青年文明号的称号。在“青春遵义”的旗帜下,30多名解说员坚持每周一次具体学习党史、革命史,探讨解决游客提出的历史疑问,定期走进学校、社区、福利院、部队,讲述红军故事和革命历史。

    “把历史讲活,让听众感受到老一辈的优良作风和理想信念。”遵义会议纪念馆五星级讲解员樊玉琴说,纪念馆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上百万青年,但每一次讲解都不是一次简单的导游,每一段解说词都希望使老一辈的精神在听众心中产生共鸣,在青年中传递正能量。

    团遵义市委还把遵义会议、革命历史等内容通过动漫短片的形式搬上新媒体平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红色历史,全市12个团属网站、2494个团属微博和1个微信公共服务账号形成合力在青年中传递红色精神。

    在校园里,两年一届的“青春遵义·大中专学生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10年,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竞技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辩论大赛、知识竞赛、创业设计大赛、校园歌手大赛、书画大赛等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偏远山区,共青团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中心的实践基地里,总有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场景,遇到成长烦恼时,学生可以在设施完善的中心活动室里和心理老师聊天寻找解决办法。

    青春正能量不仅在团组织搭建的平台中聚合,还在青年的交往中得到及时传递。从江西到遵义创业的青年方勇军就感觉“被一股强烈的正能量击中了”。这位曾经的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拥有多家大型企业,选择到遵义拓展新事业后,他主动找到团遵义市委承担起青年创业导师的责任,同时通过团组织为100多名贫困大学生每年捐助4000元助学金,直到所有学生毕业走向社会。

    杨堃认为,“青春遵义”就是要在农村、社区、学校、工厂等不同领域,努力成为青年认可并能广泛参与的正能量品牌,让“青春遵义”成为团组织带领青年积极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面红色的旗帜。

恒大亚冠捧杯
中国足球梦启
顺德“天书”里的行政审批改革
托举“北斗” 铸造利器
向西!向西!丝路牵动新梦想
珍惜每一粒回到西部的种子
踏准时代的鼓点
年轻人想要的是舞台
“青春遵义”助老区青年抱团发展
特立独行的“恒大制造”
扫一扫关注《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