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搭建魔术平台 撬动魔术产业

昌平 离“魔都”越来越近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12日   05 版)

    10月27日的魔术课程上,以“魔术绅士”著称美国魔术师戴尔·沙尔瓦克为大家讲授《舞台魔术基础课程》

    当9岁的李傲淡定地站在魔术的舞台上,从一个箱子“变化”到另一个箱子里,观众席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甚至连一些国际魔术大师都忍不住对这位“小魔星”表示赞许。

    近日,中国北京亚洲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在北京昌平拉开帷幕,来自中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众多选手在此展开了较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魔术盛宴。

    “这么小就会变魔术,真不错。”有人小声地议论着。

    “让孩子去哪儿学,怎么学啊?”还有人偷偷地打听。

    更多的人则在享受着这场魔术演出带给他们的震撼,暗自琢磨刚刚发生的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前,昌平区政府一直在努力搭建一个魔术交流平台,树立一个魔术文化品牌,发展魔术产业,最终把昌平打造成“魔术之都”。

    “我们希望以大会带项目,以项目带产业,让昌平成为辐射北京、甚至辐射全国的‘魔都’。”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宣传部部长余俊生说。

    中国也可以有一个魔术城堡

    台上,当全国魔术大赛“金菊奖”获得者胡金玲带领着小魔术师们捧出了一座拉斯维加斯的魔术城堡时,台下,余俊生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不能也有一个这样的魔术城堡?魔术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应该好好地传承。”

    但现实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魔术不能像演艺、歌舞等艺术形式那样受群众欢迎。

    “很多人不认可魔术,更不愿意花钱去看魔术。”魔术大师、中国宫廷派古彩戏法传人秦鸣晓有着深刻的体会,以前去地方演出,常常会有人表示质疑,“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好,接受度稍微高一点,在小一些的城市就常常会被拒绝。”他说,在国外,许多观众会去享受一场魔术带给他们的快乐,但在国内,更多的人会认为花钱看这种“骗人的把戏”不值。

    胡金玲也有同样的感触,“你们魔术师就是江湖骗子。”在演出的时候,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

    在她看来,观众的认同度,只是魔术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之一。

    2009年,随着刘谦的出现,也曾掀起一股不小的“魔术热”,但胡金玲认为这种热度也仅限于一种对明星的关注,很少有人对魔术有真正的认识,也并不了解魔术行业背后的问题。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魔术只是占据杂技团里一个小角落,一个杂技团仅有几个甚至一两个魔术师,没有专业设计团队为他们设计节目,更没有专业的团队为他们包装策划、开拓市场。即便是有了自己工作室的职业魔术师,更多时候也要面临“单打独斗”的局面,从道具到服装、从舞台到创意都要一个人搞定。

    “在国外,一个魔术师背后会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包括前期宣传、后期包装以及魔术表演涉及的各方面都由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胡金玲说。

    在刘谦背后就有一个这样的专业团队,包括经纪人、舞台总监、道具总监、道具师,还有来自日本的化妆师、发型师和服装师各两名。但在中国内地,这样的情况却并不多见。

    同时,魔术教育也正成为影响魔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魔术教育中,大多都是师承模式,即师傅带徒弟。”秦鸣晓说,但他表示这种教育模式也存在缺点,随着魔术行业的发展,师带徒的教授方法无法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

    “因为魔术教育不单单是涉及手法技巧,还有舞台表演、语言沟通等各方面的内容,魔术师还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传达给观众什么内容,这是一个系统教育。”著名魔术师李宁说。

    而在现实中,能够拜师的魔术从业者也并不多,更多魔术爱好者通过自学而走上魔术道路。

    从海南来到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观摩的一位魔术爱好者表示,自己就是通过视频、书籍等方式来学习魔术的,有的时候也会和圈里的朋友交流切磋,有什么问题,最多只是请圈内有些名气的魔术师给指导一下,哪里有比赛、沙龙活动他都会跑去“取经”,靠着这样的学习方式,他坚持了近4年。

    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参赛选手刘超也是如此,尽管期待能够接受专业的魔术教育,但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教育模式,他只能对着网上的视频教材自学成才,很多时候还会因网络教材被加密而无法学习。

    “中国还没有形成魔术产业。”秦鸣晓说,在他看来,一个完整的魔术产业链条包括了众多因素,是一个从魔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到解决他们的就业,形成以教学、演出、商店、道具生产等多个产业为一体的完整链条。

    打造“魔术之都” 还需要什么

    举办亚洲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这是昌平区的一个探索,他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优秀的魔术人才交流切磋,在昌平区形成魔术文化品牌。而在一年前,他们还举办了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打造了“金长城”奖的品牌。

    打造“魔术之都”,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昌平面前的一个问题。

    为此,昌平区有关负责人曾做过的专门调研。在上海,有一家剧场的魔术演出,大年三十晚上的上座率都不低于70%。在广州,一家魔术剧场一天能演四场,常常爆满。

    这样的调研结果让他们心里有了底:“这说明群众还是有魔术需求的,关键是如何经营好魔术。”

    要经营好魔术,硬件是基础。在2012年成功举办了国际魔术大会之后,昌平迎来了国家大马戏院的落户,这里将成为全国马戏、杂技、魔术的重要演出基地,而这无疑将成为打造“魔都”的良好开端。

    而昌平设想的硬件还远不止于一个大马戏院。对于“魔都”的构想中,昌平规划的未来文化城里,北京魔术城、魔术博物馆、魔术演艺中心、魔术体验交流中心等都将成为核心项目。在这个基础上,对于魔术产业本身的探索也即将进行。

    “我们将探索魔术驻场演出的模式,我们组建了北京金长城魔术文化有限公司,专业经营魔术项目。未来我们还将发展与魔术相关的图书、动漫、影像以及魔术道具生产行业。”余俊生说。

    魔术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进入昌平的视野,去年成立的魔术学校,计划将于明年开始招生,此前,昌平区还与世界魔术联盟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昌平区培养魔术人才,这将成为本土魔术人才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国要发展好魔术事业,首先要更全面系统地教授魔术,创立专业的魔术学校,比如作为大学里的一个专业来招生,可以培养专业的魔术人才,还可以举办更多的魔术比赛,让更多的魔术师或者魔术爱好者通过比赛提高自己的水平。”世界魔术大会荣誉主席埃瑞克·艾斯文表示。

    而这些都已经纳入到昌平魔术文化产业的“大盘子”里了。从去年开始,昌平不仅开始给魔术师们搭建比赛的平台,还在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一系列魔术课程和魔术沙龙在比赛期间进行,这种交流在未来的昌平将会成为常态。

    “魔术,已经逐渐成为昌平乃至北京新的文化标签。为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以大会带项目、以项目带产业,昌平区正在积极行动,以实现魔术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促进魔术产业的长远发展。” 昌平区副区长刘淑华说。

    让更多人爱上魔术

    在昌平,李傲不是唯一的“小魔星”,像他一样喜欢和学习魔术的孩子有300多个。

    从2012年3月第一次走进校园开始,作为昌平区文化馆“金玲魔术工作室”的负责人,胡金玲已经算不清给孩子们上过多少次课,这是昌平区的魔术普及教育的一个尝试。

    “让更多人爱上魔术。”胡金玲这样诠释这项教育的意义,她希望中国的观众也能够真正享受魔术带来的快乐。

    最初进入校园的时候,总有家长不理解,觉得这门不像音乐、美术一样能陶冶情操,并且会影响学习。但是慢慢地,很多家长发现魔术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探究奥秘的快乐,还有性格的改变。

    在上魔术课的时候,有个孩子不敢说话,一张嘴表情就绷住了,胡金玲会特意训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表演有台词的魔术,“现在他能完整地把一个魔术说下来。”

    而愿意上魔术课的孩子也越来越多,2012年只在一所学校进行试点,现在已经扩展到了4所,每个班都爆满。因为太受欢迎,胡金玲甚至不得不把培训班开到了校外。

    “我们原则上普及班学生只能跟一年,但很多第一年的学生都一直跟到了现在。”穿梭在各个校园中,虽然辛苦,但胡金玲却觉得有意义。

    为了让孩子们有展示的机会,胡金玲还在昌平的电视台开办了“金玲姐姐的魔法屋”栏目,每个孩子都能在上面一展身手,区里有演出,她也会带着他们。

    “我们不一定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专业人才,但是却能让他们在魔术中有所收获。”胡金玲说。

    在这样的普及教育中,昌平的魔术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有个孩子告诉胡金玲,自己在课堂上学会了魔术,回家就表演给家长看,看着爸爸妈妈被唬住的表情,每次都会觉得很开心。

    在孩子的带动下,更多的家长也开始主动了解魔术。在每一次带着孩子演出的时候,胡金玲发现总有很多家长跟在后面,专注地观察。

    在昌平区领导的设想里,未来的昌平,也许每一个商店都能售卖魔术道具,每一个饭店都能有魔术表演,剧场每天都能有魔术节目,就像拉斯维加斯的魔术城堡一样。

    当看到舞台上孩子们的精彩演出,当看到众多的青年魔术师和魔术爱好者齐聚昌平,也许昌平离“魔都”已并不遥远。

    (凤莉)

    本版摄影:尹家和

昌平 离“魔都”越来越近
一场魔术交流的“盛宴”
大学生魔术社团,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