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一条被玻璃包裹着的空中走廊像一根纽带,将厂区最显眼的两栋大楼连成一体。纽带的两端,用作研发的科技楼与高管们所在的行政楼并肩而立,如同一架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
这样的建筑语言,与格力的广告语如此匹配,意味着那句耳熟能详的“掌握核心科技”是渗透进这家企业骨髓的理念和安身立命的资本。
格力的核心科技究竟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一长串的专业术语,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给出了一个通俗简单的解释:空调的所有核心部件,如“心脏”压缩机、“肺”冷凝器和蒸发器、“大脑”控制器等,格力能够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并且我们的技术和制造工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就是核心科技。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丑陋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科技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这句话被写在格力企业展厅的第一面墙上。然而追溯过往,格力走上自主研发这条路的过程也并非一路坦途,甚至有点儿“逼上梁山”的意味。
虽然在初期国内空调市场还不太规范的时候,格力已经具有前瞻性地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管控,但那时却依然没有掌握技术,做的还是组装工作。2002年,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带队去日本购买多联机技术遭拒,让格力痛定思痛,决心自主研发多联机技术。
副总工程师谭建明是当时参与多联机研发的31人中的一个。没有图纸,对多联机是什么也几乎没有概念,谭建明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31个人分三班倒,每天24小时不停做实验,天天晚上都要讨论。”这种生活持续了一年,好不容易装了个样机,转了一个月就烧坏了。好在,格力在那个时候就表现出允许试错的宽容。谭建明他们又开始了三班倒,没日没夜地做实验,隔三差五集体讨论的生活,就这样慢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硬生生把多联机给造了出来。
“说实话,当时的多联机投入到市场上,我们心里也没底。”谭建明实话实说。多联机主要是用于商用空调,一个主机能够带动几个分机,购买多联机的一般是企业。为了监督这些多联机空调的运行状况,格力把技术人员都派到客户那里做售后,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第一批多联机空调运行状况良好,历时不到两年,格力的多联机研发成功收官。日本花了十几年研制出的多联机技术,格力技术攻关只用了一年多。
多联机的成功研发,既给了格力自主研发的自信,更坚定了从此专注于自主研发的决心。有了之前的经验,技术人员在研发上更有干劲儿。很快,格力在商用空调的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里,空调离心机更新了5代,几乎每年都有新产品。
从国内的业界领跑者,到如今国际上空调业的佼佼者,格力投入的不仅仅是执着。5000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400间实验室,不设上限的研发资金投入,都成为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在管理严格的科研楼里,唯一可供对外参观的只有格力电器实验室。每一台新产品在批量生产之前,都要在这里经过“炼狱”般的洗礼。在淋雨实验室门口,为了检测恶劣天气下电气安全强度,工作人员随手调节了几个按钮,实验室里旋即刮起了12级的大风,伴着强风,暴雨倾盆而下,密集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两台接受测试的空调主机上,不少参观者笑称“看得心惊肉跳”。
这仅仅是测试的一个项目而已。一台合格的空调还要做到在安静的环境下几乎听不到噪音,在潮湿的环境下抵抗住霉菌的侵蚀,受其他电子设备干扰时保持稳定,在零下几十摄氏度正常运转,等等。所有的测试全部达标之后,才能投入生产。
“把产品玩死机”,是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终极目标。为了应对实验室苛刻的检测,技术研发上只能想尽办法把产品做得更加细致严谨。
格力总工程师黄辉回忆,有一次,为了确定空调零部件上一个仅有手指大小的薄钢片的最佳参数,他们做了大量而细致的数据分析工作,最后竟形成一份长达200页的研究报告。
领先的技术,过硬的质量,格力的崛起让国际上资深的空调制造商对“中国制造”刮目相看。名声响亮的日本大金开始与格力建立合作关系,委托格力生产面向日本市场的变频家用空调。起初日本民众还对格力生产的大金空调质量表示怀疑,一年过去,扎实的数据表明:格力生产的大金空调在日本的返修率比大金自己生产机器的返修率要低得多。
为了给技术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格力设置了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除了研发投入不设上限以外,还设立了最高金额达100万元的科技进步奖。不仅如此,技术部门毫不吝惜提供空间和平台给新人去尝试。
已经成为格力工业设计中心主任的吴欢龙,回忆自己第一次正式参与的大项目是1999年开始筹备的“数码2000”,那个时候,他才大学毕业来格力一年多而已。
而作为格力新生代的一员,28岁的杨盼已经在出口技术部工作了一年多,正满怀期待地准备投身到自己的第一个项目中。研究生刚刚毕业的林坚生,不久前结束了一线培训,正渐渐习惯并融入进格力技术人“画图纸画到忘我”的工作氛围。他在应用技术研究室工作,偏向于研究,主要负责帮科室提供解决技术问题的创新观点,这个岗位很受部门重视,让他觉得非常自豪。
据统计,格力已经拥有国内外专利8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仅在2011年申请专利就有2000多项,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7项专利问世。飞速的更新来自技术的厚度。“我们现在做的研究和规划,都是给3年到5年之后的产品设计的。”商用空调技术部部长李少斌说,“董总经常说,要把目标定位在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或许,这正是对格力的核心技术之所以在市场残酷的淬炼中,能够历久弥新的最佳解答。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