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寻觅一战历史尘埃中的中国

张兴慧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2日   12 版)

    麻布堂

    英国一家人

    军乐队游行

    华工墓

    游行中的协约国军队

    每次站在伊普尔麻布堂前,我都会花几分钟时间,平心静气地欣赏一下它富丽堂皇的“美貌”。这座初建于13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虽然毁坏和重修过数次,但磨难似乎并没有抹去它厚重的历史积淀。

    今年的11月11日,英国女王的丈夫、92岁高龄的菲利普亲王也来到伊普尔,为阵亡将士敬献了花圈。因为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今年的纪念活动分外热烈。无论是扮演军乐队的乐手,还是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不惧天气寒冷,怀着极大的热忱投入纪念活动。有一个英国家庭,一家5口组建了家庭乐队,专程来到伊普尔参加纪念活动,格外引人注目。

    从2014年开始,英国、法国和比利时要连续四年纪念“一战”,一直到2018年。这3个国家的旅游部门,已经开足了马力,想方设法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麻布堂,印制精美的2014年挂历正在销售,挂历详细标注了“一战”的各项纪念活动。

    但这四年绝对不是与中国人无关。“一战”后的近百年中,14万赴欧华工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一战中成为焦点

    伊普尔(荷兰语Ieper,法语和英语Ypres)是比利时西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毗邻法国。12世纪~13世纪是这座城市的黄金时期。便捷的运河交通,使伊普尔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之间麻布贸易的转运中心。为了存储堆积如山的麻布,故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仓储库房,这就是麻布堂(Lakenhal)的来历。

    看到这座壮美的建筑,一些中国游客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就连修仓库这样的土木工程,欧洲人都舍得花精力和金钱,用艺术的眼光和标准精心打磨,可见他们的艺术修养不仅“融化在血液里”,而且也“落实到了行动中”。

    这一时期,伊普尔的人口曾达到了4万,而现在却只有3.5万。单凭这一人口数字的变化,也可以想象伊普尔当年的热闹繁华景象。

    随着中世纪的落幕,伊普尔逐步衰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当历史长河流淌到1914年的时候,伊普尔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伊普尔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武力对抗的中心之一。

    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从词汇学的角度多唠叨几句,或许对了解历史大有益处。当这场战争1914年爆发时,人们肯定不会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几乎没人知道还会发生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发生后,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称之为Great War(大战)。英文词“Great”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大”,意思是这场战争比欧洲以往发生的任何战争的规模都大;另一层是在感情上表示赞同和支持,意思是参战各方都乐意打这场战争。

    这是因为,欧洲当时的政治家,脑子里大都装的还是旧思维,崇尚武力和强权政治,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比如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胜国普鲁士(德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失败的法国要雪耻,总想伺机通过新的战争夺回这一地区;而获胜的德国也觉得,抢来的地盘不稳定,需要再与法国打一仗来巩固先前的胜利果实。所以,法国和德国都想通过打仗达到自己的目的。

    再比如巴尔干地区,波斯尼亚是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夺取的领土,土耳其一直想夺回来,邻国塞尔维亚也想将其据为己有,于是,土耳其和塞尔维亚都支持波斯尼亚的塞族极端势力与奥匈帝国统治者过不去。1914年6月,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遭到塞族青年普林西普的暗杀,此事遂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后,日本急切地对以奥匈帝国和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宣战,目的是通过战争先夺取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青岛,进而侵占全中国;中国的北洋政府也想参战,试图通过战争走向国际舞台,废除1840年以来外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这就不难看出,“一战”爆发的根源不仅是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政治家迷信武力的结果。不论穷国还是富国、强国还是弱国,都想通过战争获得自己的利益。只不过弱国开始想得美,到头来没有实力拿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已。比如,中国是战胜国,却没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

    骑在马上全城风貌尽收眼底

    回过头来再说伊普尔。德国对法国宣战后,进而要占领法国。可是,在法德之间又隔着个比利时,德国只好先打比利时。然而,比利时是中立国,英国是比利时中立地位的担保国。这样,德国攻打比利时,英国只好参战。

    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沿着伊普尔南北一线构筑工事,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抗,这就是“一战”时期的西部战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西部战线战斗的士兵绝不仅仅来自西欧国家,还来自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印度。因为这些国家是英国的殖民地,宗主国打仗,殖民地自然要出人出力。

    如果拿现在的眼光看,仅在西部战线,就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大战了,更不用说战火还蔓延到了非洲和亚太地区。

    在1914年~1918年“一战”期间,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军队与德军在伊普尔地区共进行过3次大规模战斗,史称“伊普尔战役”,双方伤亡人数达100多万。伊普尔城几乎被夷为平地,麻布堂也不例外。据当地居民回忆,如果一个人骑在马上,全城风貌即可尽收眼底。

    浴火重生 纪念一战爆发100年“主会场”

    但幸运的是,在巴黎和会上,比利时是战胜国,获得了德国的大笔赔款。用德国人的钱,伊普尔人把所有在战争中毁坏的建筑又恢复了原貌。因此有人说,伊普尔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15年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军首先使用了毒气。这种毒气名叫氯气,其质量比空气重,所以扩散后一直向下降落,可以坠入“协约国”士兵藏身的战壕里。即使毒气毒不死他们,要是忍受不了逃出战壕,也难逃德军机枪的疯狂扫射。在这次战役中,德军共投放了氯气5730筒(168吨),“协约国”士兵中毒人数为1.5万,其中5000人死亡。因此,伊普尔成了世界第一个遭受毒气攻击的城市。

    现在来伊普尔旅游,主要是看“一战”战场。有“一战”遗留下来的战壕,也有为了防御修筑的碉堡,但更多的是一处处令人神伤心碎的公墓。如今的麻布堂,一小部分用作市政府办公场所,大部分则被建成了著名的“佛兰德斯战地博物馆”。每年的11月11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比利时和法国都放假一天。在伊普尔,来自“协约国”的民众则会聚集在这里,举行为期3天的纪念活动。

    华工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

    对于欧洲游客来说,许多人来伊普尔是为了缅怀他们的先烈。但对于中国游客来说,除了游览战场,畅想“一战”外,还可以借此机会纪念那些为“一战”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华工。

    “一战”爆发时,中国是袁世凯当大总统。虽然他被许多人称为能力不凡的一代枭雄,但把他放在世界舞台上,他却是一个什么也玩儿不转的蠢才。还有其他和袁世凯一样擅长“窝里横”型能人,一旦遇上了当时的外国能人即刻就从枭雄变成狗熊了。

    “一战”一打响,日军联合英军围攻青岛的德军,中国的袁大总统却宣布中立。当然,外国在中国打仗,中国以前也宣布过中立,1904年~1905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就是这样。

    但由于战场上缺少人手,英国和法国在中国山东和天津又有租借地,于是,这两个国家便开始在中国招募劳工,组织他们奔赴欧洲战场从事挖战壕、抬担架、处理死尸等后勤工作。“一战”期间,英国和法国共招募了约14万名华工到法国、比利时前线服务,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山东。

    据统计,在这些华工中,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近两万人。时至今日,法国和比利时葬有华工的公墓共有69处,安葬华工1874名。

    1917年11月15日,德国空军对比利时西北战场狂轰滥炸,造成在这里服务的13名山东籍华工同时遇难。事后,他们的遗体被同伴葬于距离伊普尔15公里的波特林市布思本村附近的河边。2010年5月,波特林市修建了“中国劳工纪念园”。

    到了1917年,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站在了“协约国”一边,正式对德奥宣战。但还没等他凑足中国军队参战,“一战”就结束了。尽管如此,中国也成了战胜国。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当战胜国,精英阶层扬眉吐气。据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庆3天还余兴未尽,干脆又跑到天安门对公众宣讲了一整天才算罢休。

    在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认为“没派一兵一卒的中国没有脸面收回山东”;英国代表也认为“中国是没死一个人没花一便士的战胜国”。而中国代表则认为,中国派出了14万劳工,从逻辑上讲,英法可以腾出14万劳力去当兵。因此,转着圈地说,中国也是派了兵的参战国。

    有美化政府行为的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其实一直想参战,但由于英国和日本政府的反对才未能成行。后来,在另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能人,比如梁士诒等的运作下,中国政府巧妙地派出劳工参加了“一战”,才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地位。但也有学者认为,英法在中国招募劳工,是出钱雇的,与中国政府无关。只是后来,政府无意中“赚了劳工的便宜”。

    如果足不出户只读书本,可能为梁启超、顾维钧、陈独秀以及“五四运动”时期那些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可是如果来到伊普尔,拜谒一下华工墓,你可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这些大字不识且已被后人遗忘了的农民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地位!

寻觅一战历史尘埃中的中国
潜游之乡(下)
韩国旅游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