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能改变什么⑥
90后大学生王晨对节俭最深的记忆,来自年近八旬的外婆。他记得每次吃饭时,外婆都要将大家吃剩的饭菜又重新“清扫”一遍,直到“光盘”,而老人在饭桌上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不吃就浪费了。
近来,关于浪费与节俭成为网络热议话题。11月18日,本报刊发《别“剩”》一文,报道了烟台大学7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一事,引发众多80后、90后参与讨论。
读到这篇报道时,王晨的第一感觉是:“像我外婆一样,节俭、不浪费对老一辈人来说,已是一种生活习惯,而这些身体力行的‘勤俭教育’,给我们年轻人的触动更大。”
烟台大学光电学院2012级学生李文洁得知此事后,心里的滋味有些“复杂”。她一方面体会到了老一辈人的节约精神,觉得这些“吃过苦”的老人比年轻人更懂得粮食的珍贵;另一方面,也更意识到“我们大学生一定不能失去节俭意识,这种品质是需要传承下去的。”
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80后职工刘璐看来,节俭需要大力提倡,但长期吃剩饭的行为可敬并不可取。刘璐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应在生活中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但凡事都有个度,剩饭存在食品安全卫生隐患,若因过度节俭损害身体健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我认为应倡导适度节俭。”
也有不少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大学食堂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合资企业工作的80后徐蒙蒙认为,大学生的浪费行为首先是由于家庭和学校在“勤俭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很多孩子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成长起来的,甚至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使人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年轻人需要可持续的勤俭教育”。其次,学校也应该反思,如何向学生提供饭量适当又比较可口的饭菜,引导学生健康均衡饮食。
此外,对于新时代如何重塑节俭之风,一些青年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某电视台工作的青年单雅认为,今天倡导节俭,不是提倡大家去做穿草鞋、吃糠咽菜的“苦行僧”,重复过去那种贫穷困苦的生活方式,而是弘扬一种勤俭朴素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克服贪图安逸、追求奢华的思想。“从个人来说,节俭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品德素养;从国家来看,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还有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仍在为温饱问题而奔忙,浪费让人寒心呐。”
读大学时就一直参与助学工作的青年志愿者郭萍,在走访了西部上百个贫困学生的家庭后,深深感到:节俭,这是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命题,“看过那些营养不良、一年到头吃不到几片肉的孩子,就会深刻领悟到浪费食物是多么可耻的事情了”。
还有不少年轻人呼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将节俭进行到底。刚走出大学校门的80后青年何宁说:“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把它聚集起来,就是一笔惊人的数字了。如果13亿人,人人、年年、月月、日日坚持不懈地积累下去,对国家又将是多么可观的财富啊!。”
欢迎读者参与以“节俭能改变什么”为主题的互动讨论,请关注中国青年报的法人微博账号或者微信公共账号(zqbcyol),投稿邮箱news@cyol.com
相关专题:节俭能改变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