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们会夸大自己的旅行经历。在火车站停过几分钟,就声称自己去过那里;看过几张图片,读过几篇游记,就可以冒充某个城市的旅行家……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在一个地方旅行过,只需要问一问:那里的味道是什么?
去美国读书前,我认为自己可以算是一个美国通了,在国内看的是《老友记》、听的是乡村音乐、吃的是麦当劳、喝的是星巴克。我以为,到了纽约,除了语言交流会有所磕绊外,不会有任何的陌生感。
我错了,因为我忽略了一点:纽约的气味。那种混合了奶油的面包香与咖啡香的气味,任凭你在中国看几万部美剧,也闻不到。
走在曼哈顿区的大街上,闻着扑面而来的奶油香气,我才意识到巨大的文化差异。无论在北京开多少家麦当劳或是星巴克,绝大多数人吃的喝的还都是炒菜、豆浆、小米粥,奶油味基本只在蛋糕店门口才能闻到。而纽约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麦当劳和星巴克的合体,走不了几步就会有咖啡店,餐厅所售食物基本离不开奶酪。奶香是这座城市的象征,无论是薯条、爆米花、或者是多纳圈,都无时无刻不在为纽约增添一道浓浓的奶香。
闻着奶香,我忽然喜笑颜开,因为我算是一个真正“到”过纽约的人了。
气味可能是识别一座城市文化最有趣的角度,它不仅能告诉你这里人的饮食,也能告诉你他们的其他生活习惯,比如衣着。在美国的城市里,如果一个区域人口很集中,那这里的空气中总会有一种洗衣液的味道。美国人一般不晾衣服,而是洗完了放进烘干机里烘。在人口多、公寓密集的区域,不一定家家都有烘干机,而是一个单元配一个洗衣房(类似《生活大爆炸中》共用洗衣房的场景),烘干机将凝着在衣服上的水气蒸发,通过排风管道排到户外,蒸发出来的带有洗衣液残余气味的空气会弥散这些公寓楼的周围。
气味还能让人感到季节的变化。每到春天,由于极高的森林覆盖率,美国东部的空中总会飘散着一股清香带甜的气味,这是各种树木花粉的气味。四五月,如果把车子停在一个地方超过一晚,第二天一早便能看见一辆披了绿衣服的汽车,附着在上面的是从树上飘下的花粉。但这种甜甜的芳香对很多人来说如噩梦一般,花粉过敏者轻则导致流眼泪、流鼻涕,重责影响呼吸,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味道是不可能漂洋过海的,也是任何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从书本或是影视中体会到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想“炫耀”自己真的体验过美国的话,他只要感受过上面三种味道的任何一种,你就不必再怀疑了。
气味能帮助你理解一个不同的文化,气味更能让你热爱和依恋自己的家乡。
有一年冬天,我从满街奶油香的美国回到北京,因为时差缘故,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就起床。出门买早点的时候,忽然闻到一股异常熟悉的气味,看着对面早点铺冒出的袅袅炊烟,一股混合了油条、豆腐脑和面皮的气味迎面扑来,刺骨的寒风一吹,还带来了未处理的垃圾的味道。我抬头努力寻找着东方即将破晓的鱼肚白,看到的是一层灰灰的雾霾,欣喜不已,忍不住再次大口吸了一下,那股熟悉的油烟、尘土、尾气、垃圾香一起涌入了我的鼻腔、口腔、肺泡中。
我忽然很感动,也不知是激动还是刺鼻的缘故,流下了两行热泪。心中感慨:梦里无数次回到过这里,看了多少过去的照片,读了多少过去的文字,都比不过它的味道。只有通过鼻腔,只有置身在油烟和PM2.5的仙境之中,我才能真正感受到我的家乡,亲爱的北京!
燕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