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不列颠的美景比作一餐美食,没有了湖区和苏格兰高地就仿佛是缺少了主菜,而布莱顿(Brighton)就如同甜品,少了她,这餐饭也很难称为宴席。
从伦敦出发:告别阴霾
从伦敦冬季的阴霾中坐火车南下。
南英格兰的景色与北方不同,没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草场,却是很多的小山包与遍野的树林。小山包下郁郁葱葱的树木围绕着小镇,小镇的红砖房大多是两三层,一片热闹、富裕的景象,而全不是北方那种稀落的村舍。整个南方的城镇大体连成了一片,那感觉好像是火车一直行驶在大伦敦的郊区。
中国的南方也是这样,从深圳到东莞、广州、佛山、直至江门、珠海,已然连成一片,看不出什么农村的样子了。南英格兰更接近中国南方而与伦敦不同的还有那间或出现的工业图景:水泥罐车、一堆堆的沙土、电缆、集装箱、高压电线……这些工业痕迹不禁使人感觉缺少了诗情画意。
靠着车窗,突然想到旅居伦敦的朋友和我说过,英国这样的天气会让人沉稳忧郁,所以不适合小孩的生长,他的孩子回到北京就会笑得很疯、闹得很野,仿佛晒到了太阳,儿童的天性才会爆发;而英国的小孩讲起话来都跟大人似的,一副沉稳不苟言笑的样子,这就是英伦天气形成的性格吧。
快到布莱顿了,车窗外地形的起伏更加突兀,穿过一个个涵洞和桥梁,眼前横亘着一座真正可以称为山的屏障,虽然没有北京怀柔境内的那些山高,但却宽厚绵长。穿过这座山下漫长的隧道,窗外的颜色鲜亮了起来,鲜绿的草地面积在逐渐扩大,灌木也被从海洋吹来的季风从暗灰描画成了嫩红。慢慢的,乌云变成白云,而白云后面灰蒙蒙的天透出了清澈的仿佛只有海边或草原才有的蔚蓝。刺目的光芒直透过云彩射下来。依山而建的房子一排一排的,红砖少了、白墙多了,这正是海边建筑的特色。
走进布莱顿:拥抱阳光
布莱顿真的到了。
人的一生,总有些场景永远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从布莱顿火车站出来,站在皇后大街的山顶,阳光突然像久违的恋人一样温暖地拥抱你,光影清晰、色彩斑斓的街铺顺着山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街道两侧,而道路的尽头,就是粼粼波光下无尽的大海,美丽、悠闲、自由、宽广。出了火车站,就仿佛是从阴霾潮湿的伦敦到了地中海的度假地,从忙碌纷乱的人间到了明媚轻松的天堂。
沿着皇后大街向海边逛去,街上店铺鲜艳的橱窗,蛋糕、短裙、面条、花卉,都让人在暖暖的阳光下笑得不禁咧开了嘴。路口的钟塔只有两层楼高,但柱式、石券、山花、檐口、雕塑、拱顶,细部如建筑模型般应有尽有,简直就是迷你版的大本钟,这就是精巧细致的布莱顿风格。海渐渐清楚,由于道路是下坡的,海面消失的天际线仿佛有街道尽头的两层楼高,整个的海面也就这样如同一块幕帐般拉在了视野的前方,用无限遐想让你忘却了旅途疲劳,引着你继续前行。
终于到了海边,不列颠南端面对着英吉利海峡。沿着海岸的国王道继续徒步游荡,心情就如同莎士比亚书里的人物一般超越了时空的束缚。
在国王道与海边沙滩之间,有灰蓝色的栏杆分隔,这栏杆的颜色轻柔淡雅,即使沾满了点点青色的锈迹和白色的鸟屎,也不失海边特有的干净。在布莱顿的岸边,是各类大大小小的酒店、度假村、餐厅、酒吧、夜店和赌场,这是毗邻大都市又逃避了大都市的奢华娱乐的伊甸园。
国王行宫:神秘色彩与异国情调
布莱顿不仅是平民的伊甸乐园,也是国王的度假天堂,这里最出名的建筑就是英王乔治四世在海边隐居的行宫(Royal Pavilion)。
从海边沿着东街向城里穿过两条小巷,就到了Royal Pavilion。那是建筑师约翰·纳什在19世纪初设计的奇妙宫殿,其外观颇有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伊斯兰的建筑风格。而内部据说又充满了中国情调,采用了很多龙的纹饰作为设计主题。
这个季节是海滨度假胜地的淡季,游客稀少,松鼠在草地与灌木间窸窸窣窣地寻找食物。行宫也趁着淡季开始了内部维修,我无法看到传说中的中式装潢,只好静立欣赏在枯干间掩衬着,栉比的穹顶、帐篷与尖塔。
行宫建筑布局错落,每部分建筑上都有“洋葱头”一样的穹顶,穹顶上环绕着开了一排圆窗。在每一个穹顶的四角又配套竖立着四囱尖塔,尖塔的底座仿佛莲花,顶端的造型又仿佛日式庭院的石灯或寺庙前的香炉。那墙头和开窗的装饰也是充满了各色花瓣、三角、蛛网和“洋葱头”的形状,这快乐的拼凑肯定让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也自叹不如。
在行宫旁边,是Pavilion剧院,剧院依旧有伊斯兰的穹顶;米白色围墙的顶端,是如花瓣状西域风格的雉堞;墙身上窗洞的拱券,不像哥特式的高挑、文艺复兴的厚重,而是装饰着像花瓣状的伊斯兰纹饰。
这组造型奇异古怪的建筑应该算是哥特复兴的产物。哥特复兴是18、19世纪在英美出现的一股哥特式建筑复兴潮流,其早期在英国出现时明显带有嬉戏的意味,到19世纪才逐渐被建筑师严肃地运用于各类公共建筑。那个时代,哥特与东方建筑所代表的含义是一致的,都是充满了神秘与古怪色彩的异国情调。
乔治四世行宫周围的大街、小巷布满了礼品店、服装摊、精品屋,还有餐厅、咖啡馆、酒吧、发廊、旅游接待站……这些建筑大多是三四层楼,建筑风格和材料因修建年代不同而各异,青石、红砖、白灰墙,都带着布莱顿精巧和随意的性格。小剧场、博物馆、图书馆、市民中心这些大型的公共建筑也穿插在其间,无论是好友结伴逛街、恋人牵手漫步,还是自己一个人悠哉地游荡,都感到舒适、恬静。享受着悠闲的也不只是游客,信天翁也被感染了,它们一会儿在餐桌上溜达着找找面包渣,一会儿又对着店铺的橱窗照照镜子,明显也沾染了皇家行宫的贵族气。
海中栈桥:金色的童话世界
到布莱顿另外一个必去的地方是Pier,那是一个长长的深入海中的栈桥,上面布满了各类餐饮娱乐店面,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游乐场。
当我走到Pier的时候,已接近黄昏,站在深入海中的栈桥,被晚霞中的云天大海从三面拥抱。天空中飞满了七彩的流云,西下的太阳正好落在贴近海面的云层之后,而这厚厚的云层又正好退到了海天之间消散开去。于是,那一道横在海天间无云的天中便被夕阳浸染了金黄,这一道横着的金黄向上与破云而出的太阳相连,向下又在海面上影射出一条金色的波澜直到面前。这一竖一横,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黄色十字架,毫无顾忌地展现在整个天宇,在它那耀眼的光彩下,云朵、海水,周边其他的一切颜色都变得骤然暗淡无光。
布莱顿是英国著名水彩画家特纳当年进行风景写生的地方,而只有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特纳在画中会那样肆无忌惮地挥霍着橙黄,以至于有批评者说他的画是打翻了的黄色颜料桶。
冬季海边的黄昏,天气真的冷了起来。我顺着长长的栈桥继续流连,周边没有什么游客,仿佛是我自己一个人飘荡在海上,或是游走在童话里。
行到栈桥的尽头,是那海中的游乐场,孩子们对游戏的热爱是超越季节与时间的,而这游戏也就是他们眼中的生活。过山车、摩天轮、海盗船、旋转木马,在海天的落霞之间梦幻般地翻滚着,七彩的灯光也已点燃,晶莹剔透,在游乐场特有的电子音乐中闪烁,那简直就是在海里升起的一个童话世界。
快乐的孩子飞跑着从我身边掠过,有的却也不忘向我这个异乡人灿烂地打个招呼。布莱顿也许就是这样不同于伦敦和英格兰其他雨雾中的地方,不只是这游乐场,还有南部海边特有的气候,更能使人快乐成长,忘却烦恼。
但布莱顿毕竟还是英格兰,才想到雨雾,雨雾就来了。
我从栈桥恋恋不舍地跑回岸上,穿行过灯火点缀下湿漉的街市和店铺,终于在花园街的一个咖啡店坐了下来。新鲜的面包和热气腾腾的咖啡,就是童话中雨夜最好的晚餐。断断续续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把夜空洗涤成一块蓝色的宝石,那深蓝纯粹的无法描绘,晶莹地放着光芒。太阳这时应已落入了海中,夜空中宝石深蓝的光芒又从何而来呢?这也许很难找出答案,却真的是布莱顿童话中的现实。鹅黄的灯光,紫色的白墙,清澈的橱窗,五彩的涂鸦,路人的金发,杯中的咖啡,手里的杯子,还有面对这一切的我,都笼罩在了碧蓝的宝石里,也都成了布莱顿童话中的一部分。
宋扬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