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四风”在很多方面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也成为了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结构要素。所以,“四风”对青少年最大的危害,就是将不健康的或腐朽的内容甚至是社会问题,以结构化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就有可能形成正常社会化过程的非正常社会化结果。
“四风”尤其是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作为一种可炫耀的与生活方式结合紧密的社会化内容,相对容易地嵌入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自然或不自然地烙刻在青少年的生命历程之中,或多或少地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许多青少年主动或被动地吸收和内化了“四风”的流毒,青少年问题也明显体现出“四风”的问题。比如,当代青少年的形式主义和享乐意识比较明显,但奋斗意识和艰苦朴素意识衰减,就是“四风”问题在他们身上的折射。同时,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中的部分社会精英,表面上和口头上反“四风”,但却是“四风”的始作俑者和主要行为者,他们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容易造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困难和引发青少年行为失范的现象。
当然,青少年不是社会化的完全被动者,对成人世界也不是全盘接受。他们是面向未来的,要对将来自己主宰的世界负责。但青少年不仅是未来,更是现在。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总是一个对成人世界和现存规则进行反思、辨别、冲突、改造、认同和创新的互动过程。他们会通过自身行为的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创新,通过自身的涅槃来推动全社会的涅槃。
在“四风”问题上,青少年并不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反思的基础上,或逃避、或抵御、或抗争、或改变、或创新。从青年志愿者到青少年低碳生活方式,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中涌现的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青少年群体,无不显现出青少年务实、负责、创新、奉献的精神品质,这实际上体现了青少年对“四风”的抵御和抵抗。同时,青少年应该更加慎重地运用这种对现存社会的反思和叛逆的能力,如何能够在推动社会反思和创新与保持社会平稳发展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也是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既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创新创造的动力,也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持续发展并带来社会动荡的重要力量。青少年群体力量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青年组织体系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需要能充分发挥动员和鼓舞青年领袖力量来凝聚和率先垂范。也就是说,抑制“四风”、反思“四风”、消弥“四风”的流弊,作为当前的重要政治议题,正是青少年群体通过以此为主题的青年运动,彰显青少年群体力量的载体和路径。
因此,在反对和消除“四风”的重大社会事件中,共青团组织和团干部要勇于担当、智于担当、恒于担当,充分发挥核心青年组织和青年领袖的积极作用,凝聚向上力量,和青年形成良性互动。
邓希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