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深入并相互呼应的整风行动正在进行中。自去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今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随后印发《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以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及至1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与此同时,中央巡视组的密集出动,相关部门对于官员财产公开试点等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提出,都表明这是一场不可回头的权力新风尚运动。
指向权力,指向政府作风。从来没有一场整治,像今天这样声色俱厉,规定频出,并且获取更广大的民意认同。《中国青年报》的网络调查显示,有90.8%的公众力挺中央继续严厉整治“四风”。目前,“整风”犹酣,效果明显,但如何使整治“四风”得以摆脱“运动式”俗套,成为公众最关注的问题。对此,一位学者指出,在整治行动进行了近5个月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怎样推进,显得非常关键。“整治‘四风’行动,不在于文件发了多少,而在于所发文件有没有实际效果。现在如果不将整治‘四风’的前期成果固定下来非常可惜。”
要让“整风”的成果持之以恒,舆论无处不在的监督不可或缺。为什么整治“四风”可以得到网民极大的认同与参与?因为在社会权力与权利的格局中,民众身在其中,并且利益相关。有调查显示,在公众高度支持整治“四风”问题行动的同时,同样有9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然存在“四风”问题。这表明“四风”的整治,有必要发挥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
公众舆论的发达,以及来自公众舆论的监督,无疑能为此次整治“四风”带来长效的保障。事实上,在一些体制不那么灵敏的地方,公众舆论的及时补位不可或缺。11月29日,广东东莞市纪委发布消息称,经初步查明,东莞市厚街镇武装部部长、人大主席团副主席林伟忠涉嫌严重违纪。厚街一官员表示,对林伟忠的举报几年前就有过一次,只是那时候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厚街自查自纠了一下子,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就不了了之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体制内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效互补的必要性。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整治“四风”本质是上对权力的约束,是对权力与权利边界的划分。而“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亦是媒体天然的使命,更是舆论监督的目的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舆论监督应当成为整治“四风”天然的帮手与同盟。
随着整治“四风”活动的深入,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能够引入舆论监督的有生力量,给予其空间,保障其权利,呼应其行动,如此,则将更能够展示“整风”的决心与信心。事实上,进一步吸纳并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正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体现之一。
杨耕身(《潇湘晨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