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团号召下,两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和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下,青年志愿者精神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动员青年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青年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的重要品牌,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积累了宝贵的原创经验,在促进社会建设和引导广大青年奋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3年11月底,在全国各省(区、市)、主要行业系统以及所有市(地、州、盟)、2763个以上的县(市、区、旗)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站(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名。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志愿者在过去一年向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的发展阶段
1.发起实施阶段(1993—1998年)
主要是搞活动,建组织,推理念。动员青年传承雷锋精神,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993年12月7日,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决定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2月,团中央向社会公开发布青年志愿者标识,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同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并发布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1996年,团中央启动了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典型,激励青年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热情。1997年底,江泽民同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题词。
2.发展建设阶段(1998—2003年)
主要是抓项目,扩队伍,立规范。启动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海外服务计划、社区“一助一”服务计划和助老助残、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青年需求和社会需要的有效衔接。推行注册制度,为青年注册和服务提供便利,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突破1000万名。团中央及各省(区、市)团委相继设立青年志愿者工作机构,发挥了团组织的优势。将3月5日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促进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组织实施了“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系列活动,在社会中营造了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扩大了志愿精神的普及。
3.深化推进阶段(2003—2008年)
主要是承办大项目,完善体系,扩大参与。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标志,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政府资助、团组织承办、社会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格局。动员青年志愿者积极、有序参与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以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为契机,加强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形成了涵盖六大领域的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地方立法积极推进,修订颁布《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加大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力度,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胡锦涛同志先后多次对西部计划、海外计划等作出重要批示。
4.优化提升阶段(2008年至今)
主要是优化结构,深化内涵,推进常态化发展。组织青年志愿者投身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后,团中央根据新的志愿服务格局,提出了“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有机结合,通过团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的要求,围绕社会需求,探索形成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重点实施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和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积极运用新媒体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加强青年志愿者文化产品推广,选树大批优秀青年志愿者典型。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具有枢纽功能的志愿者联合会。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的实施成效
20年来,各级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坚持着眼发展、着力建设,在探索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不断推进多项工作和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变革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创造了一种新的为当代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
1.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自2001年团中央推出“注册志愿者”制度以来,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4043万名。选拔、培养了一支有激情、有号召力、有一定专长和管理水平的骨干志愿者队伍。适应社会对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要求,通过招募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与对志愿者开展专业培训相结合,形成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注重发现领袖型志愿者,历年来我们推出了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支教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徐本禹,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问题青少年帮教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赵广军,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郎坤等一大批领袖型志愿者,并以他们的名义成立工作室、服务队,发挥其号召、引领志愿服务的作用。
2.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党政关注、社会急需、青年能为”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服务领域,目前已涵盖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西部开发、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海外服务等领域,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9年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和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累计招募了1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目前,每年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1万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基层志愿者累计达到16066名。
2010年启动的“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已在全国2805个县(市、区、旗)动员了550万名志愿者,与1482万名农民工子女开展结对服务,并筹集资金两亿多元,建设农民工子女活动阵地近5万个。
2002年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以来,已先后选派590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分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2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志愿服务,并圆满完成了国家领导人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的光荣任务。
在抢险救灾领域,各级团组织组织动员了超过491.4万名志愿者参加汶川特大地震、590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玉树地震、300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舟曲泥石流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
在各类国内外大型赛会中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已近千万,其中170万名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218万名志愿者为上海世博会、60万名志愿者为广州亚运会提供了辛勤、周到、细致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同时,还有大批志愿者长年坚持在城市社区、偏远乡村,默默无闻地为满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开展志愿服务。
3.青年志愿者精神广泛传播。
共青团始终将组织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和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有机结合,引导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各级共青团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成为广大青少年与社会各界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和生活时尚。广大青年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成为弘扬志愿者精神、倡导良好社会风尚的播种机、宣传队,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4.组织体系和服务平台不断健全。
截至目前,团组织在全国各省(区、市)、主要行业系统以及所有市(地、州、盟)、2763个以上的县(市、区、旗)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站(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还广泛联系、吸纳、引导、培育社会志愿者组织和青年公益组织,形成了一个以各级团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发挥了枢纽型组织作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趋势,建立了一批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探索以网络为媒介动员、组织志愿服务,以网络为平台宣传志愿服务,以网络为阵地开展志愿服务的网络化发展格局。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青年特点和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个运转有效、覆盖面广的组织体系和面向群众、参与便利的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建立。
5.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经过多年探索,通过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和服务时间有机结合,形成了“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服务时间为标准的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了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建立了以“结对+接力”为基本模式的项目运行机制,保证了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长效性。探索遵循市场机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搭建争取社会支持的市场化平台,将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项目、资源”等要素有机整合,增强志愿服务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机制促进了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并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功能,使更多青年能够在志愿服务的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各级团组织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下,志愿服务立法取得积极成效,18个省(区、市)和16个市相继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重要探索,20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前提。
团中央始终把青年志愿者行动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在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的领域谋求作为,为党政分忧、为群众解难,在推进社会建设、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党政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2.坚持实践育人,思想引领,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导向。
在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团中央坚持“作贡献、受锻炼、长才干”的工作理念,将实践育人、思想引领和组织青年为社会作贡献有机结合,引导青年在服务和奉献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赢得了广大青年的内心认同,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3.坚持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基本保障。
比较健全的团组织体系,以及广大基层团干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我们抓住当代青年精神追求和社会参与的愿望,通过志愿服务增强了团组织对社会各界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利用志愿服务社会化程度高的特点,通过志愿服务将大量作为“社会人”、传统组织无法覆盖的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扩大了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
三、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前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引领青年。当前,中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对象、环境和外部条件、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新青年、新组织、新媒体、新挑战、新特点、新问题、新机遇,给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带来了新课题。
今后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团的十七大对今后5年青年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性问题,落实团的十七大要求,注重育人导向、事业导向、基层导向,坚持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到2018年,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队伍、项目、平台、文化、机制等建设取得突破,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保持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中的“排头兵”地位;在服务青年成长、满足社会需求、引领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
——组织和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本实现“县县建协会”,各级团属志愿者协会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6000万名,选拔培养一批骨干志愿者。
——项目体系得到完善。深化全团重点项目,促进地方项目健康发展,建立分层、分类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形成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富有成效。形成一批有效对接志愿服务需求、高效整合社会资源、规范标准的实体型、网络型和复合型平台。经过标准化建设的各类实体型平台达到50万个,网络型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全国性资源整合平台。
——志愿文化和理论研究创新发展。加强“中国青年志愿者”品牌推广,加大志愿服务文化产品供给,提升与媒体合作的能力,使志愿服务文化得到普及。加强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更好地指导志愿服务实践。
——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志愿服务立法,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运转,自身建设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