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让青年“找得到”、“靠得住”、“想得起”

广东省直团工委构建“圆梦”团青之家

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谢晓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09日   08 版)

    “光棍节”前一天,在广东省直青年单身联谊俱乐部的“光棍节校园趴”上,约200名省直单身男女既紧张又兴奋地填写了一份“爱情试卷”。“试卷”设置了家庭设想、理想对象、夫妻吵架怎么解决等问题,答完“题”,女生将现场心仪男生的名字标注在试卷上。男生拿到被“表白”的试卷,仔细对比自己的答案,如果觉得合适,就把两份试卷交给“班主任”。

    充当“班主任”的工作人员为配对成功的男女嘉宾精心准备了小礼物,送给女生的是一本爱情“存折”,户名为男女嘉宾的名字;送给男生的是一支玫瑰花和一张爱情小纸条。当天,31对男女嘉宾配对成功。

    在省直单身青年中刮起“正能量旋风”的单身青年俱乐部,是广东省直团工委吸引、影响青年的重要抓手,是打造“找得到”团委的范例。除此之外,红色足迹党史知识竞赛、“百名大学生进机关、进企业、进基层”实践活动、资助千名贫困学生住宿费用……广东省直团工委从“软实力”切入,有别于印象中机关团建“吃吃饭、喝喝酒、办办事”的形象,构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团青家园。

    找得到,构建青年梦想的家园

    青年需要什么?爱情、学习、运动,是省直团工委书记李田找到的答案,“情感问题是省直青年最迫切的需要,也成为团组织吸引影响青年的重要抓手。”于是,省直团工委相继成立了单身联谊俱乐部、学习俱乐部、体育运动俱乐部3个青年自组织。其中,单身联谊俱乐部帮助许多单身青年圆了“爱情梦”。

    当相亲节目红遍大江南北之际,2010年七夕,省直青年单身联谊俱乐部成立了。这原本只是几个因培训而结缘的青年聊天联谊的QQ群,恰巧他们在各自单位都从事团组织相关工作,发现不少单身同事少有机会跟单位外的人接触,于是,便把熟悉的单身同事都拉进QQ群。

    一名俱乐部的成员回忆,他的两名室友在他之前加入单身俱乐部,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聊天,不和一个人聊,是群聊,时而发出笑声。有时,他好奇看看他们聊天的内容,也会开怀大笑。而更令他羡慕的是,群里有很多“美眉”。当他调到省直单位任职,第一时间便加入了单身俱乐部,最终在里面找到了幸福。

    仅仅3年,俱乐部成员从几个人扩张到1000人。来自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团委的徐昌华是俱乐部的群主,她告诉记者,省直单身青年交友圈狭窄,是因为有些搞技术的,工作环境封闭,周边都是男性朋友;有些加班比较多,没时间交朋友;有些是外地人来广州,性格不活跃。而这些青年都在27~30岁,会更慎重地考虑未来另外一半。“不完全统计,这样的单身青年有几千人”。

    这些青年的情感问题显然需要关心和帮助,一些男嘉宾甚至会穿夹脚拖鞋过来参加活动,穿衣搭配得“像圣诞树一样”。为此,每次活动前,组织者都会细心地建议参加活动的男嘉宾搭配适当颜色的衣服,女嘉宾最好穿亮色系裙子,既显精神又柔情。许多女嘉宾在来之前难免怯场退缩,群委会送上贴心的鼓励:“就当作来认识新朋友。”

    2010年圣诞节舞会,俱乐部宣布诞生了第一对情侣。现场参加活动的100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掌声雷动,欢欣鼓舞。“大家刚开始只当这是个活跃的聊天群,但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内真的产生了情侣,冲击非常大。”徐昌华笑着说,“大家非常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去单位化、常规化、规则化,都是俱乐部的亮点。所有活动都是自发组织、参加,按照兴趣爱好分为电影、摄影等10个组,每周一次小活动,重要节点大活动。每次活动花费AA制,小活动控制在二三十人,大活动最少80人。俱乐部有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标准。“不管在单位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按照群的要求来办。”

    截至目前,省直青年单身联谊俱乐部已成功配对31对夫妇,其中诞生了9个宝宝。

    广东省编办团委则把 “创建学习型团青之家”定为目标。学习论坛、青年读书会、业务大讲堂3个学习平台,旨在培养青年“人人抢发言、人人会发言”、“站起来能说,坐上台能讲”的学习习惯。另外,省编办团委还以学历教育为突破,鼓励青年主动进修深造。他们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多期公共管理学习班,多名青年干部顺利获得硕士录取资格。

    去年,省直青年学习俱乐部分别举行了18次中文演讲和48次英文演讲活动,省直青年体育运动俱乐部以省直青年体育运动会为抓手,定期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目前,省直团工委已建立网站、微博群、QQ群、掌上工作信息平台、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扩大青年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青年工作的效率。

    靠得住,构建青年温暖的家园

    省直团工委下属团支部主要来自职业院校,近3年来,省直团工委不仅通过开展“青春助力”省直院校助学活动,资助了15所省直大中专院校的千名贫困学生1学年的住宿费用,还通过“省直院校大学生进企业、下基层”暑期实践活动,让职校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

    彭成恩与现在的工作就结缘于2011年的“百名大学生进机关、进企业(国企)、进基层”活动。彭成恩称得上“学生骨干”,读中专时和同学一起到广交会服务,与来自高校的大学生竞争也毫不逊色,获得了组织方的认可,为同校的师弟师妹得以去广交会服务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因为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英语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免试进入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就读。即使优秀,但如果不是这次省直团工委组织的实践活动,彭成恩也很难在暑假进入机关、企业体验学习。

    彭成恩和同校的5个同学获得了这次宝贵的实践机会,第一步“进机关”,他们被分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实习,当法警。“上班”的第一天,彭成恩就被严肃的工作氛围震慑住。戴警帽、穿警服,即使全副武装,仍被拦在门岗处,细细盘查才得以进入。法院的“导师”带他们参观法院,讲了3个小时的注意事项。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习押解犯人、维持法庭秩序、传递法律文书等。与基层法庭不同,这里审理的都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任何工作不能出半点差错”。

    这段经历让彭成恩对公务员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外人看起来公务员岗位很光鲜亮丽,但实际工作却是每天重复而辛苦的。

    第二步“进企业”, 彭成恩进入一家央企体验学习,时间虽然短,但他看到了跟机关单位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企业的工作更多元化,可以开拓视野。”

    在活动的总结会上,对于这次实习的心得与体会,彭成恩心有感触地脱稿演讲了10分钟,给主办方留下深刻印象。现在,他已经成为省直团工委的一名团干部。

    据统计,3年来已有超过6000名学生通过该活动到省直相关单位实习。省直团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荐大学生骨干实习,既让学生对省直单位有所了解,便于择业参考,也让省直单位对省直大专院校的学生素质有所了解。

    “这些单位以往一半都不招收实习生,通过活动对省直院校的印象有所改观,加大了省直院校在省直单位的就业率和用工率。”该负责人补充道。

    想得起,构建青年精神的家园

    省直团工委35岁以下青年数近30万人,团员数超过20万人,如何号召团员青年心向党?广东省直团工委设计了红色足迹党史知识竞赛、青年马克思主义游学活动等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方式,向团员普及党的知识,传播向上的正能量。

    在广东电网,团委创新组织形式,针对劳务派遣、临时用工的团员青年劳动组织关系不在本单位的情况,该团委成立临时团组织加强管理,并充分利用兴趣小组、专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构建起基层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新型纽带。还积极探索新媒体在团青工作中的应用,搭建起省、市、县三级微博矩阵群及专业微信群,打造青年交流数字化平台。

    红色足迹党史知识竞赛,用专门设计的软件,以游戏的模式进行思想教育。打开游戏页面,《永远跟你走》的歌声飘荡,“红色”的界面生气勃勃。竞赛设置了建党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十二五转型、创先争优等9关题目,答完题、打通关,也就完成了比赛。

    这个比赛直接面向团员青年开放,不设置参赛门槛,上万名青年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游学活动,定位于坚定省直青年骨干的理想信念。每年,省直团工委会带领青年骨干深入社区、农村、产业园区、红色景点等地,实地听、学、考试,让青年骨干不仅知党情、国情,还通过深入社区知社情。“这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补充。”省直团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地走访,这些知识像种子一样撒在青年骨干心间。”

    另一项数百万人参与的“省直机关十大优质服务青年岗位排头兵的评选”活动,则充分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塑造新时期广东省直青年群体形象。仅其中的首届工作技能大赛机关英语技能大赛,就有近130家单位参加,2000多名选手参加了各单位预赛。整个评选,参赛者单位、家庭积极参与投票、拉票,投票人数超百万。

    下一步,广东省直团工委将着力做好4点:抓好主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抓好主线,在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中凝聚青春力量;抓好主题,着力推进团青之家建设;抓好主攻,用群众工作方法提升团建科学化水平。

广东省直团工委构建“圆梦”团青之家
自贸区及六大重点功能区青年突击队组建成立
团情微讯
图片新闻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