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管敏鑫被“解聘”追踪:海归土鳖之争?

本报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10日   11 版)

    12月6日,本报刊发报道《海外高层次人才管敏鑫“被解聘”调查》,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截至目前,浙江大学对管敏鑫的院长“解聘”问题尚无回应。

    在担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过去近3年,尤其是最后半年,管敏鑫这位全职回国的“千人计划”入选者究竟遭遇了什么,那些“反对”他的人的具体异议是什么,支持他的人的理由又何在?浙江大学校领导在11月11日任免大会上所言“考虑到学院工作目前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中的“困难”指的又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记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

    “班子分裂”

    在11月11日的生科院干部任免会议上,管敏鑫做了公开发言,其中有这样一番话:“我想不清楚,为什么有人对我有深仇大恨,生科院要发展,我们不能折腾,整整5个月了。希望大家能够团结。”

    自今年6月份那封针对管敏鑫的“举报信”起,他所言的“折腾”便开始了。

    这封举报信的签名人之一、生科院教授张明新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反对他,这话我到哪都可以说,他不适合当院长。”张明新的另一个身份是生科院副院长,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一。

    矛盾爆发始于生科院的领导班子“不和”。

    记者查阅生科院2013年党政例会记录看到,该院6月至11月之间仅有3次党政例会,张明新和李崇两位副院长均在请假名单上。

    10月25日,在收到一封由生科院人事部门发送的有关该院聘任工作小组讨论会议的通知邮件后,32位该院教职员工在第二天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

    “在新院长到任和新班子成立之前,召开这样的会议纯属浪费教授们的时间,我拒绝参加!”

    这封邮件的发件人显示即张明新。

    生科院教授田建“看不下去了”,他给张明新发了短信,问他为何要这么做,“在换届过程中,有关行政管理工作要原班子继续做好,这是学校组织部的话。这是在搞不团结。”

    12月6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张明新说,不参加党政会议和聘任工作小组讨论会议的理由一样,即“参加会议也没用,他(指管敏鑫)啥都不听,什么都要听他的,我去了有什么意思?”

    另一位未参会的副院长李崇则表示其当时身体不适。

    不过,李崇和张明新一样,对管敏鑫同样持“反对”意见。他告诉记者,管敏鑫刚来时,生科院上下都积极配合他的工作,对他“也很热情”,但到后来,管敏鑫对生科院的工作“有了越来越多不合规则的指指点点”,“搞得我们的工作没法开展,这不让你管了,那也不让你管了”。

    11月13日,生科院开了一场该院内部的党政例会,这是管敏鑫不再担任该院院长后的第一次党政例会,张明新和李崇都参加了。

    在这次会上,该院领导班子通过了这样一项议程:讨论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决定沿用2010年12月制订的管敏鑫受聘之前的议事规则,并将提交会议议题分为审议、通报和讨论三类来提高会议效率。

    工作没法开展VS管理规范化

    张明新不愿出示那封写给校领导的“举报信”,但他告诉记者,除有关管敏鑫资历造假的问题外,信内还主要提了三点内容,一是管敏鑫“把我们的分管工作拿走”,“工作没法开展”,二是其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什么事都不和我们商量”,三是其管理不作为,不发挥作用,“整天不见人,(学院)有他没他都一样”。

    有关第一点,涉事双方的说法分歧很大。

    在张明新的描述中,管敏鑫将由李崇分管的该院本科教学的求是班工作“据为己有”,“不让他管了”。

    他还告诉记者,在一次党政会议上,李崇和管敏鑫说起这件事,但管敏鑫一句“你闭嘴”便“结束”了这个“本可以用讨论来化解的矛盾”。

    另外两位生科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向记者证实了“闭嘴”事件,“说的是闭嘴或shut up,”但在其中一位同为千人计划入选者的教授描述中,这样的话在国外十分常见,“工作是工作,吵得热火朝天都可以,私底下依然可以做朋友。”

    但这件事在管敏鑫看来,并非“海归”、“土鳖”的“文化差异”这么简单,“是我动了他的利益”。

    有关求是班的问题,管敏鑫称自己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个由国家重点支持的本科生教学班,拥有着高达百万元的经费资助,但管发现,“这个本该专款专用的费用,却成了唐僧肉,不少人拿其他账目都可以来报销!”

    在管敏鑫向记者展示的邮件中,记者看到该院一些教职员工发来的“报销请求”的内容。

    如今的求是班经费报销账目由管敏鑫找来的两人专门负责:填表格,走一套流程下来,而不是“找一个副院长签字就可以了”。

    生科院另一位领导班子成员秦林这样告诉记者:“他(管敏鑫)的做法更多是把一些流程规范化,但在规范过程,肯定会‘剥夺’一些人的权力,伤及一些人的利益。”

    工作方式简单VS引进国际惯例

    一次民主生活会让张明新认为管敏鑫的“工作方式简单粗暴”。

    “在引进海外人才时,能否更多地考虑学科的意见?”张明新在会上向管敏鑫提了意见。

    在张明新的描述中,该院以往的人才引进模式更多的是,由各个学科或各个研究所推荐人才,再经学院统一投票决定。而自从管敏鑫担任院长以来,变成了管的“一言堂”,“所有的简历都要由他先筛选一遍,他让谁来参加考试,谁才能来。”张明新认为,这一做法对各个所的发展“欠考虑”、是“不平衡的”。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管敏鑫称他只是将海外常用的人才引进做法引进了生科院。

    在管敏鑫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浙大生科院刊登在Nature杂志上的招聘广告。

    “这可以让更多海外的有识之士看到”,管敏鑫说,他也并未将简历的“初筛权”据为己有,而是成立了一个临时小组,针对不同学科的人才,由不同的学科负责人参与到小组来,经过这一小组的面试打分,最后再经由生科院人力资源委员会投票决定。

    这一说法得到了秦林的证实,这位已经担任该院领导班子成员近10年的教授告诉记者,在管敏鑫来之前,生科院从未有过“大规模”的国际招聘。

    “我私下甚至提醒过他(管敏鑫),会不会一下子招太多了,”秦林说,管敏鑫却告诉他,“现在是回国的好时候,人才可不等你,他既然有意向回国,你错过了他,他就去别的地方了。”这种参照国际化的引进方法客观上“弱化”了以往各个学科或各个研究所推荐人才的发言权。

    整天不见人VS出去谈项目

    “整天不见人,有他没他都一样。”张明新指责管敏鑫管理不作为。

    张说,“他总觉得自己很牛,和我们讲他今天和谁喝酒,明天和谁喝酒了,都是有关系的人。他的口头禅就是‘找关系’。”但是,“他就是不和普通教授打成一片。”

    “我喝酒是为了谁?”管敏鑫听到这话后说。

    这引出一个问题——

    把海外高层次人才招回来,担任一个具有实权的中层干部即学院负责人,究竟该做什么?

    在张明新看来,“你不能团结教授,尤其是骨干教授,让他们安心地做好科研工作,你的作用在哪里?工作都搞不下去了啊!”

    管敏鑫却认为,院长主要是打通国内学术界“高层”的关系,给学院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让教授们“有活干”,对外则是争取更多的校友资源,让学院在国际舞台学术地位上上一个台阶。

    假如没有“解聘”这件事,管敏鑫告诉记者,他将在本次中层换届时,重新“组阁”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以“更顺利”地开展工作:物色一位可以“把科研工作做实”的副院长,再找一位合适人选来接替即将届满的教学副院长。

    不过,在5月底,也就是在那封举报信事件之前,管敏鑫和别人提到了这一想法,至于是谁,他称“记不清了。”

    如今,管敏鑫被“换掉”了,而本来将要被“换掉”的科研副院长、教学副院长依然在位。

    就在反对与支持管敏鑫应否担任院长的双方各执一词时,对记者声称“中立”的秦林说,“我想是管敏鑫来了以后,触犯了‘土鳖’的利益。”

    秦林说,他所指的“土鳖”利益并非以往人们所谈到的“海归拿的工资高了,课题级别申请更高,土鳖心理不平衡”,而是一种“要改章建制,建立新规则的不安全感。”

    张明新、李崇均对此否认。

    “别忘了我也是海归啊,只不过我回来的比他(管敏鑫)早。”李崇说。

    “我们在这里辛辛苦苦打好了基础,他一回来……你知不知道,他(管敏鑫)拿的年薪不知道比我们高多少,还总是计较院长这个职位……我都不在乎的,一个行政岗位嘛!”张明新说。

    “要知道国家引他回来是干什么的,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好好做科研,他之前在海外是医院的,没干过学院,现在学校有意向让他去医院任职,不是挺好吗?”生科院植物科学研究所另一位知名教授王伟群说。

    (除管敏鑫外,其他受访人要求不具名,故均采用化名)

    本报杭州12月9日电

 

    相关文章

    海外高层次人才管敏鑫“被解聘”调查

本报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10日 11 版

管敏鑫被“解聘”追踪:海归土鳖之争?
教育部要求大学招生信息“十公开”
裁判文书上网公开还需迈过哪些门槛
推高舆情的神秘封井人到底是谁
保护尊严的兜底制度该划在哪里
浙江:10年法律援助超28万人
云南:今年前十月艾滋病死亡人数首次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