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风尚

网络成语毁誉参半

实习生 赵翊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10日   09 版)

    最近,没事喜欢上网刷微博的苏西对于朋友微博中的各种奇怪词语着实有点无法理解:朋友甲转发关注感情之路坎坷的微博,评论曰“人艰不拆”;朋友乙转发关于食品卫生的微博,评论又曰:“细思恐极”。这些见所未见、仿佛来自外星语言一般的四字词语,让苏西无奈地感慨自己跟不上“网络时代进步的洪流”,“看着这些非得百科一下才明白意思的新成语,我都有点‘累觉不爱’了。”

    一条来自某大学生调侃考试的微博,几乎就是“新成语”的集体亮相:“看了课本‘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考试之中‘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考完试后‘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成绩发布,通过的同学‘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挂科的同志‘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对于询问成绩的人,我只想感慨一句:‘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事实上,上述出现的“新成语”只是这次“新成语大热”中的几个代表,在“新成语”庞大的队伍中,还包括:“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火钳刘明”(火前留名,在这个帖子火之前,留下自己的名字)、“男默女泪”(男生看了沉默,女生看了流泪)等。

    “四字体”红火不久后,还出现了更为简练的“三字体”,如“我伙呆”(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等等。一系列新词层出不穷,现在仍在不断更新升级之中。

    在新浪微博中,如果输入“不明觉厉”,你可以找到500多万条相关微博;输入“人艰不拆”,你可以找到800多万条相关微博,而输入“喜大普奔”,你可以找到1500多万条微博。

    “新成语”的使用人群也在不断换代:从一开始创造它们、喜欢逛贴吧发帖的青年网友,逐步过渡到更为成熟的网络用户人群。一些知名的社会“大V”和专家学者在其微博和社交平台上开始使用诸如“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词;甚至一些平面媒体的网络平台上,“我伙呆”这样的词语也多次亮相。“新成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可见一斑。

    网友小艾对“新成语”持欢迎态度,在大学读传播专业的她表示,这种“新成语”贴近生活,又可以随着时代和潮流不断进化和改变,可以说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她说,不仅是在微博里和网上,甚至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她和身边的同学都喜欢用“新成语”。“这些词很有趣很生动,而且完全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语言的目的不就是沟通交流嘛,你说出来,别人完全能够理解得到就行了。”

    还有不少人表示,当身边人都在使用新成语的时候,“不会用你就‘out’啦”。正是在这种“紧跟时代的步伐”的思想指导之下,很多人投入了“新成语”的怀抱。

    但对于“新成语”持反对态度的人亦不在少数。高中语文教师思语就对记者表示了对当下“新成语大热”的担忧。在她的班上,同学们对“新成语”接受和使用程度之高、对于传统成语的抵触情绪令她“细思恐极”。“‘新成语’对他们的影响弊大于利。不少同学平时说话中用到‘目瞪口呆’,就会被周围同学嘲笑他说话文绉绉,而使用‘我伙呆’,大家就会觉得很好很新潮。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者们的警惕。”

    从诞生之日,“新成语”就毁誉参半:赞成的人觉得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对的人认为它“快餐文化,毫无美感”。从其火热程度来看,“新成语”确实生命力旺盛,“群众基础”深厚;但它确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要问题就是理解的困难性。

    很多“新成语”只是对于某一句子的字面缩写,拣选出几个字组成一词,如果不借助他人的解释很难理解。比如最早出现的“十动然拒”,只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句话的缩写,没有任何文学加工,谈不上美感和文学性。其后诞生的很多“新成语”多数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

    思语对记者说,相比“新成语”,成语是语言文化更新换代而积淀下来的。其所携带的,不仅仅是组成成语的那几个汉字,更是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一个‘门可罗雀’,萧瑟凄凉之情油然而生;书写‘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呼之欲出。这是‘新成语’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的,也是我们绝不应该淘汰和遗忘的。”

    百度百科上,对于成语一词的定义是:“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国家语委相关人士曾经指出,网络语言既要去关注、规范,也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特定区域里、特定对象之间的交流工具。就目前来看,“新成语”尚还处于文化现象的阶段,距离“登堂入室”,成为真正的成语,还路漫漫。

实习生 赵翊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10日 09 版

贺岁档怎么笑不起来了
网络成语毁誉参半
莫打珠算的实用主义算盘
300年古戏楼里再遇梅兰芳
电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艰难年代使文学如此必要
首届金丹若微电影艺术节颁奖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