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到大就不是一个乖孩子,总是那么调皮,几乎学校的坏事都有我的份儿。”想起少年时期的自己,一名所谓的“差生”日后竟然成长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尖子”,靳然自己都觉得挺有意思。
中专的时候,靳然的文化课成绩总是在70分左右徘徊,老师都不怎么看好他。由于第一年的文化课成绩不好,所以在选专业的时候,本想读机电一体化或者数控技术的靳然,被调剂到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
这个专业因为难度高,就业前景模糊,几乎没人读,同学也几乎都是年级里的差生。那时候的靳然会用“现实残酷”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但是,这样的情景反而激发了他的上进心。“我一个人在上海,父母都在外地,不想让他们担心。”回家时靳然告诉父母,这是自己想选的专业,一定会好好学。
小时候的靳然顽皮好动,在家里根本待不住,就喜欢在外面疯跑。“我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闯荡江湖’。”疯跑的后果就是满身的伤疤,胳膊、腿、膝盖、手、头和脸,能留下伤疤的地方都有。
“和朋友聊以前看过的动画片,他们都能说上好多名字,我几乎都没看过。”靳然的童年几乎没有动画片,除了疯跑就只有拼装卡片。那时候攒钱买干脆面,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集卡片。那种附赠在小浣熊干脆面里面的卡片可以组装成各种模型:球,赛车,机器人,等等。
靳然的父亲是高压实验员,负责检测和校验,常和电子仪器打交道。自然的,靳然对机械和电器也特别好奇,也有与生俱来的动手能力。
小时候的靳然爱玩四驱遥控赛车,遥控器坏了,他就自己拆开修。修完之后,车是跑起来了,但走不了直线,要么向左,要么向右。他还拆过收音机,电风扇,台灯,“只要能拆的电器,我都拿来拆,有的是越修越坏,但还是有修好过几样。”
电的变化性特别多,吸引着靳然不停地动脑子去想,去研究如何实现新的特性。刚开始,只要是儿子问到关于电的问题,老爸都是耐心讲解。到后面,就反过来了,靳然开始给父亲讲。“虽然我明白我讲的内容他都懂,但爸爸还是很认真,耐心听我讲完。他从来不纠正我,而是让我自己发现错误。”
在父亲的熏陶下,靳然很注重理解操作原理,也努力在自己薄弱的地方狠下功夫。
什么地方不懂,就多学多做几遍。这是靳然不断提高自己的方法。
在上海市的“星光计划”比赛前,为了练习焊接的熟练度和速度,靳然从下午2点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5点,中间累了就休息几分钟,一晚上做了200多块半成品的练习版。“这应该算是我最疯狂的一次了吧。”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习机电一体化的时候,有一次外教布置了一份“产品介绍书”的作业,要求涉及产品开发、产品使用、标准设置、售后以及推广等环节。为了查找各种英文术语,靳然白天正常上课,晚上只睡3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一星期之后他交出了一份120页全英文的产品介绍报告,获得了老师的赞赏。
“曾经的我,做任何事都是为了父母和老师。但自从学习了这个专业后,我开始感到要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尽力,为了让以后的自己不后悔。当时有种突然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感觉。”在悟到这个道理的时候,靳然彷佛感到全身都充满了能量。
在”星光计划”技能比赛选拔阶段,靳然主动去找专业老师,摩拳擦掌想要试试。没想到,却在比赛前发起了高烧,比赛那天靳然吞了几颗感冒药硬扛着去赛场,为了强打精神还一下子喝了三杯咖啡。比赛结束回到家一头栽倒到床上,睡了一天一夜才缓过来。
成绩揭晓,靳然得了一等奖第二名。“谁没有争第一的想法?肯定对第二名不满意了。”回想起当时的心情,靳然十分不满足。但是接着还要参加全国比赛,他铆足劲儿准备。后来,4个小时的比赛,只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全做好了。
监考老师很诧异:我监考到现在,从没见过有人提前这么多时间结束的,还有人怀疑他会不会放弃了。但靳然自己心里有底,后来成绩是这个比赛项目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虽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绩,但是回想起来,靳然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不就是平时练习的状态嘛。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这是靳然的目标,简单而执着。
今年毕业后,靳然应聘进入宝钢研究院,成为一名轧钢实验员。虽然工作有点辛苦,但是他觉得每天都能学到很多新东西,也很享受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