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徐冠雷被称为“书呆子”、“怪爸爸”。送儿子去上英语课,别的家长都在玩游戏、刷微博,他捧着一本厚厚的《矩阵论》,一看一个半小时。
工作闲暇,同事们聊聊名车,八卦一下足球,徐冠雷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大家说他这人呆呆的,没什么兴趣爱好。
其实,他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却激情澎湃。徐冠雷说:“我的兴奋点在学术上,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程序,琢磨的都是某个问题如何解决,某个公式如何推导。这是我最快乐的事。”
他愿意做一条在信息海洋里快乐游泳的鱼。实际上,这位大连舰艇学院军事海洋系气象教研室讲师,已经在信号处理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
提起已经取得的成绩,35岁的徐冠雷总要感谢自己的博士导师王孝通教授。读书时,王教授从不让学生给他打工,也不急于让学生出成果,而是鼓励他们深研理论,培养创新思维。
博士5年,徐冠雷在实验室里“宅”了5年,就是编程、做实验,反反复复,乐此不疲。2006年,他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一维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对信号进行有效分解的理论边界条件,比法国同行获得同样的结果早了两年多。
“科学有时候也需要灵感。” 徐冠雷说。一次学院举办运动会的间隙,他一个人跑到实验室推导公式,脑海中突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一下子解决了传统二维Hilbert变化无法实现90度相移的复数信号变换难题,首次提出了具有90度相移的二维Hilbert变换,为复数图像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进展》上,受到行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2009年,徐冠雷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信号分量分解及分辨率分析》获得全军优秀博士论文。
在军事海洋系任教后,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理论研究。很快,他就在广义时频频域内推导证明出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香浓熵测不准原理、对数测不准原理以及加窗测不准原理的理论边界,给出相对于传统时频域更高分辨率的理论条件,为信号高分辨率的时频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相关成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被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
对于徐冠雷来说,最舒服的事情就是去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在电子阅览室一口气待上五六个小时,如饥似渴地浏览IEL、Elsevier和Springer国际三大数据库,将电子信息科学方面国际最权威、最前沿的创新成果下载下来,回去慢慢“欣赏”。
每次到北京出差,他必去西单图书大厦,购买数学、物理、信息等交叉学科方面全球通用的经典著作,钻研这些最基础的“教材”,徐冠雷说,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挑战科学高峰。
基础理论研究不像应用研究那样受关注,外行人看不到显性成果,乍一看觉得这类研究和实际应用离得较远。实际上,徐冠雷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解读海浪图像信息、无人机图像识别、反潜图像处理等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专业领域受到高度关注。
2006年至今,徐冠雷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17篇,EI论文30篇,取得的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认可,相关论文已被同行引用近300次。如今,徐冠雷还被几家国际著名杂志邀请为审稿人,已为国际同行审稿几十篇次。
在外人看来,徐冠雷每天过着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实在有些乏味,可对于徐冠雷来说,每一天都像畅游在信息海洋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别人戏谑他“呆”时,他会笑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吕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