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V同学从纽约学成回国,扎根北京朝阳。当时我正好也在三里屯一带混迹,于是我们约在酒吧喝了两杯。我问她找好出路没有,她说早就有了方向,今后,将在一项事业上奉献所有光和热,那就是卖菜。
我固然不认为海归们都该衣冠楚楚地进投行做银行家,或者在五星级酒店跟人谈谈创业股,但听到一个曾经的陆家嘴白领说她将去卖菜,我还是大吃了一惊。我们努力求学,努力走出去,不就是为了离开土地,离开那股土腥味儿?V同学说她的目的是要改变农民的命运,不再让这些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受中间商的重重剥削。她想做的事情就是帮真正的农民卖菜,让他们得到自己该得的报酬,她还想让人们重新重视食物,重新定义食材的真正意义。
我似懂非懂,另一个做PE的朋友笑了,说你这事行不通,这是逆潮流而为,你还能改变国际贸易规则?V同学眼睛闪闪发亮:从我做起,有什么不行?
她做的事情就是到处拜访真正种出好东西的农户,游说他们来北京卖菜。几个人搞了个市集,我去参加了一次,不禁为V同学的前途担忧。就那么几家稀稀落落的农户,虽然每个人都有着满腔热情,但看上去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所谓的有机食物,贵得离谱。当年朝阳早市10块钱3斤苹果,在V同学的市集上,苹果5块钱一个,我买了7个,觉得价格真是棘手。
她说,好吃的值得好价钱。我犹豫了一会儿说,还是贵。V同学说,你为什么愿意花几百块钱买一件根本穿不了几次的衣服,不愿意花点儿钱在真正好吃的东西上?她的理论是,一个人真对自己好,每个月买两三千块钱的菜,大大强过在外面吃不干不净的饭局。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事没什么前途,连我这样的年轻人都不肯掏钱,那些计较到一毛两毛的大妈怎么可能理解这事?我以为这种行为永远都只是一种小规模的坚持,就像做PE的朋友说的,这可不是世界潮流。
谁知道潮流果然有一天逆转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品安全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堆人蜂拥着要去买点儿真正的好吃的。那些添加剂食品再也吊不起人们的胃口,“有机”开始成了一个热门词语。V同学忙得不可开交,祖国各地都开始有了这样的卖菜市集,她周围团聚了一帮真正的吃货,在神州大地上,努力追寻着所有可以放心食用的好东西。
在一个外行人看来,专门出趟差去看望几只螃蟹,无疑是件很愚蠢的事,但对他们这帮人来说,这是无法动摇的工作重心。V同学很喜欢跟我讲那个故事: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到市集上,看中了手工饼干,五块钱一块。爸爸觉得太贵了,因为超市里五块钱能买整整一盒,但他始终拗不过小孩,不情愿地买了一块。
到下午,他们又来了。爸爸说:真贵,可是真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