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25日“国际反对妇女暴力日”至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是全球制止针对妇女暴力的“十六日运动”。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长年的反家庭暴力活动中,一个庞大的群体长期偏向沉寂——中国男性。反家暴工作也主要集中在受害女性身上。
那么,施暴的丈夫、父亲们呢?
在今年的“十六日运动”中,一个完全由男性组成的“白丝带志愿者网络”走入大众视野。它是我国首个完全由男性志愿者组成的反性别暴力公益组织,也是唯一一个。
“要改变现状,迫切需要倡导全社会,包括男性共同努力。男性不应该、也不能够在推进反对性别暴力的运动中缺席。”该公益组织的发起人、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说。
“社会发展的癌细胞”
对于方刚来说,每年的“十六日运动”还有个特殊的名字——“白丝带日”。
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一所大学的14名女大学生被一名年轻男子枪杀,两年后的1991年,以迈克·科夫曼博士为首的一群加拿大男性,认为男性不应该再对男人加诸女人的暴力保持沉默,希望社会能够从这个悲剧中学习反省,于是发起“白丝带运动”,以集结更多男性参与保护妇女。
如今,白丝带运动已成为一项全球性运动,自1991年至今,已有22个年头。22年来,来自13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组织者参加了白丝带运动。
方刚说:“16天期间,世界各国的上百万男性会佩带白丝带,以宣示男人反对以暴力加害女人的决心。但在国内,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11年来,尽管我国不断加强对性别暴力的干预,但从趋势上看,我国的性别暴力现象依然严峻。”中华女子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张荣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2002年的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家庭暴力问题走入大众视野。11月26日,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谭琳披露,调查显示,我国有24.7%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
“家暴是社会发展的癌细胞,对社会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谭琳说。
全国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暴投诉在5万件左右,包括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
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在浙江、甘肃、湖南等省份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34.7%。多名学者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从数量上看,我国性别暴力问题近年来并无显著改善或恶化。
在学者们看来,家庭暴力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平等的社会性别体制。
“从传统来看,我国封建传统漫长,受父权夫权思想的影响,对妇女歧视的现象比较普遍。至今,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着。比如在很多地方偏好生男孩,导致了性别失衡现象。”张荣丽说。
在张荣丽看来,社会竞争激烈是家庭暴力的现代特有原因。
“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家庭的养家任务还是更多依靠男性完成,男性在社会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就可能将对女性施暴当作一种‘缓解压力’的错误方式。”
据方刚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男性施暴占到所有施暴的90%左右,而目前主要的防止暴力手段,针对的主体却是受害女性。
“作为施暴方的丈夫、父亲,却往往无人关注,家暴的潜在土壤没有消除。”方刚说。
在轻度暴力发生后,社区民警、街道居委会、邻里、妇联往往采取的是劝解的方法,难以采取强制措施。中国人还有“宁拆十座庙,不拆一门婚”的传统观念,这就导致家暴行为可能逐渐积累升级,甚至导致杀妻、杀夫的极端后果。
在张荣丽看来,这正是这些年来反家暴工作不断进行、而家庭暴力发生率却没有明显降低的症结所在。
针对这种不对称,方刚发起了完全由男性担任志愿者的“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其白丝带公益热线“4000110391”在过去一年中,为性别暴力的相关当事人免费咨询,并面对面辅导施暴者。
“当男性起来表态,首先自己不施暴,并且不对别人的暴力保持沉默,这会起到号召作用、榜样作用。”方刚说,“一个社会理想的实现,不应只有单一的性别去努力。如果只有女人努力,而男人袖手旁观,甚至反对,那么,性别暴力就不可能消除。”
从“清官难断家务事”到“拒绝中立”
2010年,一个新的公益热线开通了。它的号码是“4000110391”,专为性别暴力的相关当事人提供免费咨询。方刚还在网络上发布倡议书,号召中国男性承诺消除暴力,加入“白丝带”志愿者的行列。
两年后的春节,安徽淮南的一个男人偶然在网上点开了方刚的倡议书。
他叫俞长模,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现在,他是一名接听公益热线的“白丝带”志愿者。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就遇到过一些家庭暴力的事件,很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做点什么。”
从今年4月至今,俞长模已为十多位暴力受害者做了免费的咨询。
其中,有一个阴郁的电话来自宁波。
这位受害女性35岁,有一个12岁大的孩子。她的丈夫性格内向,事业不顺,对家庭不负责任,痴迷网络。妻子经常被当作发泄对象,遭受丈夫的毒打,尤其是丈夫酗酒后,情况更甚。
“丈夫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拿着刀,说要杀了他妈妈。”事情已过去一年多,但说到这儿,这位长期接触受害者的心理医生依然表示震惊。
他告诉这位惊恐的妈妈,“家暴不是你个人的原因”,为她提供了法律援助电话和妇女保护组织的电话,并为她设计了安全计划。一个电话,打了50多分钟。
“这种事很典型,但对于大部分受害女性,能够下定决心打进热线,就需要很大的勇气。”俞长模说。
从一个普通人、心理咨询师,到志愿者,他对“家庭暴力”的理解也悄然变化。
“之前我更多是站在‘岸上’,认为家庭暴力属于‘清官难断家务事’,或者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多多少少会认为,发生家庭暴力的男女双方都有一些问题。”
“但成为志愿者之后,我的想法有了彻底的转变。我发现,男权社会赋予了很多人‘男人就应该做主,女性就应该在家做家务看孩子’的刻板观念。这正是男权社会的弊端,导致了有的男人容易用暴力说话。”
“现在,我认为只要女性受到暴力,我们就应该制止,应该对家庭暴力零容忍。有暴力发生的地方,就不存在中立。”俞长模说。
有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后,方刚的认识也变了:“当我们对性别暴力理解深刻之后,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施暴的心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
在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中,像俞长模一样在QQ群和网上报名的志愿者有100多人,主要做日常工作的有20~30人。和他一样负责接听热线的志愿者有10多名。
“这些志愿者大多数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少数是心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学生。我们愿意利用专业知识,做一些贡献。”
家暴不是“家丑”:建立性别暴力综合干预机制
方刚认为,我国现有的性别暴力干预机制存在缺陷。“中国和国际上做得好的国家相比,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立法”。
“家庭暴力不是‘家丑’,而是公共领域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情,我觉得,除了社会倡导,立法也非常重要。”方刚说。
联合国暴力侵害妇女数据库显示,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对反家庭暴力进行了立法,其中对反家暴进行专门立法或以“反家暴法”命名立法的国家有80多个。
事实上,从2008年起,全国妇联已连续4年向全国人大建言,制定一部综合性反家暴法。
2011年7月15日,反家庭暴力法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反家庭暴力法纳入预备立法项目。2012年初,全国妇联所做的“反家庭暴力立法公众态度调查”显示,93.5%的被调查者支持推动立法。但时至今日,这部众望所归的反家暴法还迟迟没有出台。
“尽管从短期来看,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对家暴的处罚力度,是干预家暴的有效方式,但严格执法和呼吁立法只是一个方面。反家暴需要综合干预,全社会都应树立家暴有害的观念,认识到家暴的危害性,家暴的发生率才能降低。”张荣丽说。
方刚建议,公益组织的“白丝带热线”能够和司法部门联动,做到政府和社会对性别暴力“综合干预”。
“很多派出所接收到了性别暴力的报案之后,不知道怎么去做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因此,我建议司法部门帮助施暴者拨打我们的热线,通过我们的志愿者提供专业的帮助。接线员会向派出所反馈咨询的效果,并评估暴力等级,给出处置建议。”方刚说。
针对“综合干预”,张荣丽提出了两条建议。
首先,她呼吁各地地方政府在民生工作中加入反家暴的内容。“很多基层干部往往更多关注百姓的物质生活状况,我认为,应该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移,了解农村是否还有‘打老婆’的现象存在。其次,建议建立受害妇女儿童的庇护场所。受害妇女和儿童在遭受暴力后,往往需要得到暂时的庇护场所。因此建议妇联和当地民政部门合作,在社会救助站中专门开辟一两间房,改造成妇女儿童的庇护中心。”张荣丽说。
11月24日,“制止性别暴力,男性不再沉默”公共论坛及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第一届年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全国妇联、联合国妇女署、开发署、教科文组织及国际男性参与联盟等多家机构代表,与约20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出席论坛。论坛上,曾出演家暴者的演员冯远征携其夫人,成为中国白丝带运动的形象代言人。
论坛上,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何安瑞认为,中国的白丝带志愿者网络是一个“由公民社会发起的、推动男人和男孩积极参与反对性别暴力的重要尝试”。
“没有男性的合作与参与,真正的性别平等便无法实现。”何安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