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有沃荆楚志愿达人会” 2013年度青年志愿者系列评选结果,近日揭晓。由团武汉市江岸区委联合“在武汉”网站等单位共同开展的“老汉口 新江岸”历史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项目,在“十佳青年志愿者公益项目”中名列榜首。
这个项目获得高票通过的重要原因在于具有新意——青年志愿者的足迹已经从以往济困扶贫的单一项目延伸到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新领域。
同为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来
“以前经过这些地方,从来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它们。这次我穿梭在汉口的这些小巷子里,停下脚步端详它们,才发现了它们的美,发现了它们的价值。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时过境迁,它们屹立不倒。”这是23岁的学生王璐写在自己博客里的一段话。
今年夏天,王璐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了“汉口老建筑的保护与重生”项目招募“老建筑守护者”。出于对老建筑的兴趣,她到“在武汉”网站上报了名。
与王璐同时加入志愿服务队的还有20岁的李唯实。
“小时候,放学后我总在这附近和伙伴们踢球。”在网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家住江汉村的李唯实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报名参加。对他而言,这些老房子是一种回忆和情感寄托。有了它们,关于这城市的记忆才更加完整与厚实。
武汉市江岸区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之地。地图上的这些历史老建筑,曾经见证了江汉关的钟声,五国租界的异国风情,17国洋商汇聚……武汉由此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与贸易中心。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的大舞台——这里有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等重要革命阵地,以及宋庆龄、刘少奇等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武汉故居,等等。
据统计,江岸区已有文化保护单位64处,各类优秀历史建筑86处,除此之外还有200余处历史建筑有待评选。
“江岸区有如此丰富的老建筑资源,但生活学习在其中的青少年却对此很缺乏了解。” 团江岸区委副书记、微信注册名为“大个”的吴江介绍说,今年暑期,团江岸区委联合“在武汉”网站、武汉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以及广大市民,共同开展了题为“老汉口,新江岸——汉口老建筑的保护与重生”主题系列活动,并根据活动需要,搭建起志愿者团队的组织管理框架。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武汉老建筑的历史与现状,9月初,团江岸区委特别邀请“武汉十大收藏家”之一的肖琴学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李晓慧,分别以《老汉口——故纸堆里的老建筑》和《新江岸——历史街区的重生与未来》为题,在武汉美术馆举行了两场专题讲座,向江城民众讲述汉口老建筑背后的真实故事以及武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现状,提出老建筑“活态保护”的重要性,受到大家的欢迎。
志愿者走近历史老建筑
“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一段武汉的故事、记忆和历史,保护这些房子,即是保护武汉本身。”怀着同样的信念,在半个多月的暑假时间里,110名志愿者在武汉接近40度的高温下自发完成了对江岸区109 栋建筑的走访、拍照和历史资料收集工作,并为每栋建筑建立了单独的数据库。
有时,调查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志愿者为了找到一幢老建筑,往往需要来来回回花很长时间。因为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街道的门牌号码被重新更换。
参与此次活动的志愿者中,有许多在校学生,鄢世豪就是其中一人。他负责的老建筑包括俄国领事馆旧址、信义公所、法国领事馆旧址等。调研结束后他在感想中写道:“这次活动让我对清末及民国时代的武汉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自己的调查报告能够帮助人们想起在武汉还有这么一段历史。”
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对这些老建筑的考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老汉口的历史文化变迁,深化了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24岁的志愿者张甜用自己的画笔手绘了《金城银行》、《巴公房子》、《洞庭村》等老建筑,“我喜欢画画,特别喜欢画老建筑。我希望把自己对武汉老房子的认识用自己的笔在纸上呈现出来”。她梦想把江岸区的老建筑一个个画下来,向人们展现老建筑的历史与美好。
志愿者们每天都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志愿者董雪说:“武汉其实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它经受过很多磨难,且磨难的印记非常多。建筑与人互动,才会使城市更加完整,它们的存在是武汉历史的延续。”
参加调研后,设计师吴培菲不仅深刻体会到武汉历史文化底蕴之丰厚,还不由自主地萌发了一种冲动,很想呼吁大家都来保护老建筑,“这些是城市的根,是城市最朴实、最真实的烙印”。
规划设计师牛静认为,“我觉得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来保护这些老建筑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手段。通过规划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使这些遗留下来的建筑能够抱团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品牌。”
面对老建筑的生存现状,怎样合理保护和重新利用这些老建筑,是值得每个武汉人思考的问题。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在武汉”网站负责人吴晗说:“我们一直认为,老建筑的保护并不是把建筑封存起来,而是给予其新生命。我们会走访住在这些老街区里的居民以及商户,让他们在传统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学会如何利用以及保护自己原本所生活的地方。”
新媒体让老建筑“活”起来
和以往不同,团江岸区委从活动一开始,就选择了新媒体这一现代青年喜欢的参与方式。果然,通过微博、豆瓣网等渠道的宣传,短短两周间就有上百名志愿者在“在武汉”网站上报了名。
活动对新媒体的运用是全方位的。对老建筑的调查结束后,志愿者们的所有调查报告都及时公布在“在武汉”网站上,供市民查阅学习。
与此同时,团江岸区委还联合“在武汉”网站,将老建筑与新媒体结合,推出“江岸区优秀历史建筑微信地图”手机定位服务,武汉市民只需要微信关注“青春江岸”,回复“老建筑”,即可查看老建筑微信地图。
建筑,是用石头凝固的历史。新媒体的充分运用,让这些记载百年风云的历史老建筑重新“活”在网络上、手机中。
“‘老汉口,新江岸’是我们提出的口号”,吴晗特别强调说,“意在一个‘新’字,保护、思考,最后重新激活这些承载这一个地方厚重历史的建筑‘活体’”。
最新公布的《武汉2049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汉口沿江商务区,一定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恢复其历史风貌,再现百年老汉口的辉煌。团江岸区委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汉口老建筑是大武汉的璀璨明珠,组织青少年寻访并且宣传老建筑,不仅意在传承老汉口历史文化,更是要集聚复兴大武汉、建设新江岸的青春力量。
11月初,“老汉口,新江岸”历史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项目新一轮后续行动——“微博物馆”项目启动。活动首先通过微博票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5栋汉口老建筑,再由志愿者们将这些老建筑制作成3D模型,在社区、学校展览模型的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播放每栋老建筑的介绍视频,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让青少年们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武汉老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有新的志愿者通过网络加入志愿服务项目: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武汉六中的高一学生许淼加入了;江汉大学吴永新老师带领一批设计专业的学生加入了;拥有成像扫描专利的创业者温诚也带着自己的老建筑扫描技术加入了;武汉爱微电影的总经理卢建为,将免费制作部分老建筑的解说视频……
本报记者 谢湘 通讯员 邹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