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道德之树,不应掩盖事实的森林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25日   01 版)

    有图像有说明,可有些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真相。

    北京街头,一个外国小伙儿撞倒了一个东北大姐。恰巧路过的摄影人,拍到了双方拉扯的情景。他将一系列的照片发到了网上,想当然配以“被撞者疑似讹人”的图片说明。马上,舆论群起而攻之,有电视台的评论人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东北大姐冷嘲热讽。后来,记者调查证实,外国小伙儿不仅撞了人,还爆粗口,被撞者无辜遭“围攻”。

    沈阳街头,也有一位老人被飞驰的电动车撞倒。他被撞人者扶起来后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很快,老人就成为“咱不讹人”的榜样。

    不管是对东北大姐的责难,还是对沈阳老人的褒扬,在舆论的评判中,道德明显居于事实之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讹人”,而非事实——究竟怎么回事,到底谁对谁错?以及,被撞者有无权利要求赔偿。

    而一旦道德掩盖了事实,原本人们所追求的道德,很可能就变了样儿。

    前些时候,媒体报道说富豪相亲,万千佳丽排队待选,排场之大、条件之苛刻令人瞠目。作为一种丑陋现象,相亲的富豪被大加挞伐,人们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当央视的报道揭开事件的神秘面纱,发现所谓的“相亲”,不过是一家公司诱惑有钱人入会而制造的噱头时,那些挥动着道德大棒的口诛笔伐者作何感想?当所有的指责和愤怒,不过是一场骗局的佐料时,我们的道德何处安放?

    人们似乎很容易就在道德的驱使下“不明真相”,从街头的撞人事件,到微博、微信上的小道消息,甚至重大政治事件,道德时常被谎言所蒙骗。《时代》杂志曾刊登过一张照片:一个瘦骨嶙峋的波斯尼亚人,被塞尔维亚人囚禁在一个俘虏营里。如此“纳粹”行径,显而易见地要受责惩。于是,媒体发起了一场国际运动,直指新的“奥斯维辛”。可是后来,人们发现,照片中的那个人,是一个因抢劫而被捕的塞尔维亚人,因常年患有肺结核而消瘦。 

    你有没有转发过这样的微博微信:一个孩子走丢了,需要好心人帮忙寻找,知情者请给某个手机电话。你转发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事情是真是假,还是孩子好可怜?即使心有疑虑,“帮助可怜孩子”的正义感,还是会让你做“善事”。

    在道德的面前,事实就这样变得不重要。而往往,出于善良情感的支持或同情,出于良好初衷的决策和选择,未必就能如我们所愿地实现了公平和正义。因为道德具有掩盖性,它可能会遮蔽具体问题。比如,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会支持外来人口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将这样一个道德选择变成具体的利益取舍时,问题就没那么简单。反对“不平等待遇”这个抽象概念的人,一样反对异地高考,因为它将降低自己孩子进入名校的机会。此时,享有平等权的道德,是不是也遮盖了确实有人利益受损的事实呢?

    道德的选择时常具有双重性——在某些情况下予以支持,在另一种情况下又予以反对。既然谎言是不被接受的,为什么有些谎言又是“善意”的呢?最糟糕的是,我们往往倾向于将持不同意见者,看成是不道德的。不从是与非的角度去辩驳某个观点,只要用道德将其封杀掉就可以了。就像舆论的论争中,大喊一声“汉奸”就足以让对方百口莫辩了。如果你不站队,要么激进要么保守,就会被所有阵营排斥,作为一个“骑墙派”而死无葬身之地。

    这就是我们所要的道德吗?事实在哪里,真相又是什么?论争的意义何在,对异己的包容有无可能?如果这些都不存在,那么,我们对道德的追求,只可能是一种虚无,我们在挥动道德大棒的讨伐之中,变成了自己深恶痛绝之人。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25日 01 版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天津搭建创业平台把政府服务送到校园
云南制定发展规划条例 终结一任领导一套规划
沈阳团组织:投身改革实践 深化工作转型
道德之树,不应掩盖事实的森林
讨回拖欠工资 农民工开心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