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成都高新区第二代创业者:

从模仿学习到独创领先

组稿:汪龙华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30日   07 版)

    全球20%的电脑在成都制造,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成都封装测试,7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成都生产。图为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发布报告 供图: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及相关企业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研发基地 供图: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及相关企业

    2013年6月6日,戴尔成都全球运营基地正式投产,图为戴尔成都生产线 供图: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及相关企业

    天府软件园里的文体活动

    供图: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及相关企业

    同国内一些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相似,成都高新区的起步早于国家的批准,早在1988年成都市就开始筹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是全国首批版权示范园区、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在科技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长期位居前列。

    成立初期,成都高新区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并主要依靠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知名企业入驻。从1991年起“一次创业”的10年间,成都高新区主要以聚集产业要素为中心,搭建了支持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创新平台。

    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十余年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还产生了资源集聚、经济发展“引擎”等效应。

    但放眼十多年前入驻高新区的企业,相互有产业关联的其实并不多,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还没有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的产业格局。这种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不是以产业集聚的自主机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的,并不是真正的产业集聚。同时,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研发的能力较弱。

    前进的号角声始终在耳边回荡。成都高新人不断寻找着园区“内生式”发展动力。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本世纪之初,成都高新区面向全球敞开了怀抱。以英特尔为代表的世界500强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方式,打造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区域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跃上新的台阶,成功进入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破解了从“空间聚集”到“产业链聚集”的难题。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智力的产业,因此高技术的人才是高新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风险投资的运作都需要优秀的高级人才。为了解决人才的瓶颈问题,成都高新区通过出台一系列税收、扶持、奖励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海归”和大学生前来创业,不断激发着成都高新区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人才聚集呈现加速态势,每年新引进的留学回国和博士创业人员超过100名,每年新增的外国专家超过200名,每年新引进的中高端人才超过1万名。

    “一段时期内,报纸上经常会刊登高新区某企业‘打破垄断’、‘填补世界空白’这类新闻,很多人看了都不相信。”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二次创业”阶段,园区企业主要依靠模仿、跟踪、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经过长期积累,不断学习、探索,在产业聚集的大环境下,成都高新区的企业逐步在科技创新领域崭露头角。而频频出现的“全国首创”、“填补空白”等成果,也让人们从“不相信”转变成了“常态化”。

    十年的“二次创业”之路,高新区正在从学习、模仿的阶段迈出赶超一流的坚毅步伐。今年10月,成都高新区审时度势,致力于通过实施以创新为主线“三次创业”,积极融入全球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力争用八到十年的时间,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实现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模仿学习到独创领先
高威节能:做最智能的节能环保
久远新方向:让智能科技改善生活
和芯微电子:做产业链顶端最优质的设计
威特龙消防:创新,将压力容器变成消防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