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两栖攻击舰。两栖攻击舰是指能够搭载直升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登陆艇及其武器装备和作战部队,可实施登陆作战的水面战斗舰艇。
比较典型的新一代大型两栖攻击舰主要有美国的美国级、英国的海洋级、法国的西北风级、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级、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和韩国“独岛”号等。
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是两栖作战的核心,它承担的使命包括用舰载机发动攻击,为两栖作战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用舰载直升机、机械化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等工具运输部队和装备,为两栖作战向岸投送兵力。
它还能够充当指挥舰,为两栖作战提供网络中心化的协调、控制,也可为两栖作战提供临时的医疗救护。此外,两栖攻击舰还能够承担两栖特混舰队的护航和后勤支援任务。
国外竞相发展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多重原因
目前,西方国家竞相发展新一代两栖攻击舰,这股热潮的背后各国有着多重考虑。
大力发展两栖攻击舰首先缘于战略需求。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或军事战略、海军战略、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等,都是与武器装备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不同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产生引导作用。两栖攻击舰的发展也不例外。
如法国于1996年发布《1997~2002年军事纲领法》,提出法国海军将承担核威慑与核打击、预防性部署与存在、力量投送、保卫本土与近海水域等四项战略任务,这对法国海军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力量投送与机动能力成为法国海军能力建设的重点之一。
为此,《1997~2002年军事纲领法》提出了建造两艘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计划,用于替代法国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暴风级船坞登陆舰,这就是法国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其次是战争实践的原因。冷战后,随着战略威胁的转变,传统大规模海上作战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海军的主要作战区域由大洋转向近海地区,兵力部署从过去的“控制海洋”转变为“前沿存在”,作战样式也转变为“由海向陆”作战。
但无论是“前沿存在”,还是“由海向陆”,都需要较强的力量投送手段。近些年的局部战争,以及越来越多的军事演习、作战模拟、战争研究都表明,两栖攻击舰是兵力投送的最佳平台。
与航母等其他大型水面平台相比,两栖攻击舰具有众多优势,比如它可运载大量的作战兵力和装备,能够充分利用舰上数量较多、种类齐全的输送工具,采用垂直和平面方式把兵力和装备投送到作战区域,可有效的实施对陆支援作战、对纵深目标进行打击等作战任务。
第三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影响。近年来,海上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传统海上安全威胁势头不减,海洋权益的争夺依然激烈,但非传统海上安全威胁日渐突出,海上反恐、海上禁毒、海上维和、海上救援等任务更加繁重,迫切需要海军具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两栖攻击舰装备有众多的舰载直升机、气垫登陆艇、机械登陆艇、两栖装甲车辆等,尤其是配备有大量训练有素的海军陆战队员或突击队员,非常适合担负和完成各种非战争任务。
由于舰载直升机机动灵活、能够悬停,便于快打快撤,而气垫登陆艇则具备高速行驶、适于近岸活动的优点,再加上海上反恐、打击海盗、海上禁毒等行动通常规模不大、起因突然,所以两栖攻击舰可灵活地选用各种有效的武器与手段,在上述非战争行动中发挥最大的效力。
最后是作战理论的演变。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新作战理论的演变,与新的作战样式联系在一起。两栖作战理论的不断演变,同样带动了两栖攻击舰的发展。
美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如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要归因于二战后出现的“垂直包围”理论;塔拉瓦级通用两栖攻击舰的出现,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提出的“均衡装载”理论。为了减小两栖舰在岸边卸载的风险,“超视距两栖作战”理论产生,这导致美国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新一级两栖攻击舰,即黄蜂级多用途两栖攻击舰。
199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布了《舰到目标机动》文件,提出“舰到目标机动”理论,要求登陆部队不需要夺取和巩固滩头阵地,而是直接向内陆推进,对关键目标实施打击。为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展了M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气垫登陆艇以及先进的两栖突击车(AAAV)等机动作战装备。为适应“舰到目标机动”作战的需要,以及运送MV-22等新型两栖作战装备的需要,美国海军正在建造新一代美国级两栖攻击舰。
国外用两栖攻击舰来干什么
两栖作战历来是海战的重要形式,它利用海军两栖舰艇将己方军事力量自海上投入敌岸,或是从己岸将兵力移至他处,能够针对敌人不利的战略部署和迫使其转移兵力,可有效突击与打击敌人。
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作战类型包括两栖攻击、两栖袭击、两栖撤退和两栖佯动等。在冷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两栖攻击舰被用来承担前沿部署、大规模和成建制装载运送兵力与装备至作战海区、实施登陆作战等行动。
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两国海军两栖舰搭载的直升机、LCAC气垫船、AAV-7A1两栖突击车,同时进行“垂直”与“平面”登陆相结合的快速立体化运送,向登陆地点输送了大批作战部队,从而迅速夺占了伊拉克海滨滩头阵地,为迎接后续部队登陆和对敌发动猛烈攻击作好了准备。
后来,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不仅能够提供更为强大的兵力输送能力,还能够提供强大的指挥控制和火力打击能力。
如美、英、法等国海军两栖攻击舰所配备的先进舰载C4I综合信息系统,正好可在两栖作战中扮演指挥舰角色,为战争中的各种行动提供网络中心化的协调和控制。
此外,两栖攻击舰所搭载的固定翼垂/短起降飞机或武装直升机,能够在登陆过程中和登陆后,对登陆作战部队进行火力掩护和支援。
进入21世纪后,非传统海上安全威胁日益突出,战略威慑、非战斗人员撤离、人道主义救援和海上反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逐渐增多。要想完成这些任务,仅靠先进的驱护舰或航母编队是不行的,而且驱护舰与航母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表现出的弊端也不少,两栖攻击舰新增的能力却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它们的弱点。
比如,两栖攻击舰结构虽然日趋航母化,但远不如后者那么“引人注目”,它可以在地区矛盾激化时,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事发地区进行威慑或阻止战争爆发,而不会产生航母所带来的各种“威胁”效应,从而达成维护本国海外利益的目的。
相比上一代两栖舰,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更加注重性能均衡、实用性和多用途化。如今,各国海军新建的两栖攻击舰不再是功能单一的登陆舰,而是“功能多样,平战结合”型的现代化两栖舰。
相比航母,它将航空、反潜、支援、防御、两栖战以及各种综合作战指挥系统和高级医疗设施综合于一身,特别适合遂行诸如运输救援、海上反恐、打击海盗、海上维和和人道主义医疗救护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两栖攻击舰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国外新一代两栖舰的陆续建成服役,两栖攻击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未来发展方向也更加明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型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的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大都在1万吨上下,而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都在两万吨左右。
吨位的增大,一方面带来了舰上燃油装载量的增加,这使其能够长时间在中远海活动,能够持续执行作战或非作战任务;另一方面,舰艇吨位增大,舱内空间、甲板面积、甲板层数随之增加,可以运输更多的兵员和装备,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升。
目前,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达到了5万吨,已经超过法国“戴高乐”号中型航母的满载排水量。澳大利亚将要建造的两艘两栖攻击舰,大小也超过了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母的排水量。韩国独岛级两栖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也直追两万吨。未来,两栖攻击舰的大型化趋势有增无减。
通用化和系列化也是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重要发展趋势。荷兰皇家斯切尔德船厂推出了“执行者”两栖攻击舰系列,“执行者8000”是最小的版本,“执行者13000”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范本。通过在基本的“执行者”版本上进行再发展,可衍生出一些更强大的两栖攻击舰。
意大利海军推出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设计方案也是一个通用化方案,即LHD15000和LHD20000两种方案均采用基本相同的船体设计,只是岛型建筑和内部舱室布置,根据舰种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在军费相对紧张的今天,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发展,节省了大量费用,也利于服役后的维修与使用。
二是信息化程度更高,编队作战指挥能力更强。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作战指挥能力更强。
新一代大型两栖攻击舰普遍配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和监视等设备,可在两栖作战中扮演指挥舰的角色。例如,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指挥能力相比黄蜂级、塔拉瓦级,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是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更加重视综合防御,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为一种高风险的军事行动,两栖作战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威胁更为突出。《2010美国海军作战概念》认为,美国海军在海上、水下、空中、岸上、空间与赛博空间领域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先进的探测手段和较强的武器配置成为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发展的一大特点。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空中威胁,新一代两栖攻击舰都装备有先进的雷达。此外,与以前的两栖舰相比,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成为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标准配置。如美国级两栖攻击舰配置了两座GMLS Mk29八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和两座21联装“拉姆”近程舰空导弹系统;西北风级装备有两套双联装“辛巴达”防空导弹发射系统。
另外,再加上“密集阵”、“守门员”等近防武器系统和各种有源/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等装备,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形成了严密的对抗防御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
此外,新一代两栖攻击舰也非常重视水下防御。几乎所有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都装备了鱼雷诱饵、水声对抗设备等,如SLQ-25A“水精”拖曳式鱼雷诱饵。而且,新一代两栖攻击舰也可以利用反潜直升机实施对潜作战。美国海军还计划将建制反水雷系统装备在新一代两栖攻击舰上。
(作者单位:海军装备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