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邹静之,著名编剧,曾创作过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电影《一代宗师》等。
对话背景
清末民初的动荡局势下,一个名叫刘安顺的镖师,一辈子恪守“规矩”二字,兢兢业业,却被奸人所害不得不辞去总镖头的职位……第一次出任一部电视剧的总监制,邹静之选中了华策影视、容丞和悦联合出品的年代青春励志大戏《镖门》。“什么是真正的商业性?你对现实的观照有多大,你的商业性就有多大。”
中国青年报:在不同形式的作品中,你一直用作品反映现实,每一部戏都有一个老百姓感兴趣的主题,《康熙微服私访记》的主题是“借古喻今、反腐倡廉”,《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人际关系、官场厚黑学”,《赵氏孤儿》呼唤诚信和忠义,而这部《镖门》从“守规矩”到“悟规矩”,最后“定规矩”,通过镖师刘安顺的成长历程,诠释出“规矩”二字的巨大现实意义。你认为观照现实是自己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吗?
邹静之:我在写《康熙微服私访记》时就说过,你对现实的观照有多大,现实对你的回应就有多大。“规矩”是《镖门》最吸引我的地方。四书五经里面的“礼”说的就是秩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秩序,一定会产生很多不公平。比如说我去医院看病,挂号时看到过无数的人被领去夹在前面的场面。我早上去看病,到中午都看不上。我不是不认识人,我就是想看看老百姓看病到底难成什么样。我为什么喜欢古玩?因为古玩行的人倒是能按规矩办事。比如说我看中一件东西,我说我要了,谈好5万元的东西,先给了他100元定金,接着又来了一个人,也看上这件东西,给10万元人家也不可能卖,这就是古玩行的规矩。
社会上很多事都是纲常混乱的结果,我讨厌没有秩序,我讨厌马路上的特权车,我讨厌看病走后门,如果有了秩序,这些事情就不会再存在。秩序是一个社会建设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可有的饭馆就是一蛤蟆坑,吵,还有在各种公共场合炫耀式地打手机,这些都是失礼的表现,大家谁都不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中国青年报:你写过电视剧、电影、歌剧、话剧、京剧甚至动画片,怎样才能做到在“大俗”、“大雅”之间行走自如?
邹静之:什么是高雅?在我看来,“高”是艺术质量,“雅”是一种情怀,是对美好、文明的东西的向往。艺术形式本身并不是区分是否高雅的标准。有人认为不断变换文体是一种伤害,而我是一个通过追求变化来求得写作新鲜感的人,对我来说,一种文体的经验可以丰富另一种文体,各种文体之间是相互补益的。写电视剧就如同搞一个房产项目,需要有花园、小学校、儿童游乐园、超市、小卖店等,这是个庞大的项目,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到。写电影则像建个四合院,要么简朴,要么古色古香,瓦檐、装饰讲究的是细节。
中国青年报:2013年的很多国产剧饱受诟病,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作“近年来最差的一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乏力。放眼明年,作为国产剧的风向标之一的2013年度“中国电视剧秋季节目推介会”上,在参展的1.7万余集剧目中,续集、电影翻拍和老剧重拍占了近六成。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热衷炒冷饭?
邹静之:原创代表一个行业的生命力,所有的翻炒旧货都代表生命力的下降,经典的翻拍必须建立在你重新的解读上。我个人觉得对原创的鼓励力度要大一点。一个民族要想成功输出自己的艺术品,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要靠精品取胜的。量取不了胜,只有质能取胜。现在的作品不是量不够,而是质不够。
中国青年报:你是怎么处理艺术品位和商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创作时会不会想着所谓的“市场需求”呢?现在年轻编剧有一句口号叫“故事为王”,你认同吗?
邹静之:我还要加一句“情怀至上”。当年《康熙微服私访记》拍完后,投资方看完两三集就觉得不够商业,没有想到一播竟然十几年,谁能说它不商业?商业价值一定是有思想有新鲜的感受,有更高的视角才能获得。艺术也是娱乐,但我认为电视剧分三个层次,讲故事只是第一个层次,然后是出人物,最高一级是出味道,让观众会心了,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我希望能出人物和出味道,出人物和出味道的戏过了几年看还一样,艺术的成分很高,这主要就是文学性的东西在里面了。
中国青年报:你现在还坚持用笔和纸张的方式创作吗?有没有担心过会被这个网络时代所淘汰?
邹静之:是的,我这一辈子都只会用圆珠笔和钢笔写字,而无法成为键盘写手。人类用笔写作的时间已经几千年了,书写的速度和脑子转的速度是合拍的,突然笔变成键盘,文风变了,所有的艺术也就跟着变了。要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搏出位,一定要语出惊人,而原来文字中的意趣也逐渐变为直白。我发现自己的学生,常常是1000字的文章都不会踏实地把它看完,更不用说上万字的理论了,除非是小说。在开平做《一代宗师》的时候,我第一次上微博,上午3个小时一晃而过,发现有一些悲伤的事,有一些高兴的事,有一些笑话,有一些小色情的东西,想想其实什么也没获得,悲伤和快乐相互抵消了。我就是要在现代的华丽的大厦旁边,开一家小小的古董店,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我就精精细细地按照古法手工来制作一些东西,总会有人进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