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中国罕见地以“悍然”和“不欢迎安倍”作出强硬回应。
中方称参拜靖国神社为“拜鬼”。前些年,因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曾呈现“政冷经热”态势;之后安倍上台时一度拒绝参拜,并提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经过破破冰之旅、融冰之旅等一系列高层互访,中日关系回暖。时至2012年,因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陷入僵局,两国分别出现领导人换届后,并没有“相逢一笑泯恩仇”,而在进行技术层面接触的同时,高层无正式交流,钓鱼岛问题也一度有“擦枪走火”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无异于火上浇油,把“不负责任的政治家”这一角色进行到底的态势表露无疑。
自小泉以来,日本首相均“短命”。本次安倍复出,无论是提振经济的力度还是对外的强硬姿态,都毫不手软,貌似是一个“强势政府”。有日本问题专家判断,已经控制了参众两院的安倍,可能会是小泉之后的又一个长期稳定政权。
其实,未必。
在日本,一个政权获取支持率的核心因素在于经济。“安倍经济学”的三大支柱是:超宽松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以结构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这“三板斧”在短期内可能奏效,但这种“打鸡血式”的刺激,难以根本上带来改变。当民众从初期的幻象中走出来之后,结果是,安倍的支持率从70%左右降到50%左右。
于是,安倍通过参拜靖国神社,再打一针“鸡血”,获取了支持率的提升。
笔者以为,安倍这次参拜靖国神社,有点像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战术上成功了,战略上则失败了。
民意这个玩意儿,玩弄不得。安倍今年参拜了,明年如果不参拜就不妥;如果年年参拜,像小泉那样,结果不仅是得罪中国、韩国,美国也会担心。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在安倍参拜后迅速表示“失望”,就准确地表达了美国的态度。
对中国而言,我们当然希望日本尊重历史,尊重雅尔塔体制。但日本非要修宪不可,想打破既有格局,从战略上来说,我们是必须要面对的。
当前,美日是主仆关系,在关键时候会合伙对付中国;但安倍的举措和日本右翼的兴起,也让美国既要提防所谓“中国威胁”,又要防范日本重新武装起来。两者并重。如果日本越走越远,中美便有了更多的共通利益,战略上有利于中国。
“参拜”举动,可以说让日本在亚洲失分更多。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针锋相对以来,日本拼命拉拢东南亚国家,遍撒金钱,迫各国表态、站队。但这次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也让对日本抱有幻想的东南亚国家认清了日本的本质。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他们不会贸然选择,至少会保持平衡。
安倍的行为,是他个人对历史认知心理的反应,也是他给选民一个交代、以便夯实政权的需要。但在国际上他是失分的,在战略上也是失分的。
安倍没有在8·15参拜,也没有在春秋大祭时参拜,说明他内心知其利害。但日本政治家的问题在于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担当,总是囿于当下利益的藩篱。当年日本走向孤立主义,结果二战给亚洲各国包括自身带来悲剧;而今,在历史观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日本在政治家的鼓动下走错道路,后果很严重。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谁当政,无论他个人对中国的态度如何,甚至无论中日关系是冷是热,对参拜靖国神社这样的行为,都要一以贯之地反对、谴责。这不是一张对日的牌,而是正义与邪恶的价值判断,是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
只有尊重历史,才能直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