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团干论坛

构建枢纽型组织 拓展共青团工作重要空间

曾颖如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09日   08 版)

    伴随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外部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社会组织迅猛增长,青年生存已经从单位化过渡到单位化、原子化和自组织化并存 ,呈现出再组织的趋势 。如何整合和“再组织化”青年群体,重构并进一步密切团青关系,成为共青团适应时代变迁,推动工作升级,探索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2011年底以来,广东共青团以建设 枢纽型组织 为路径,以“好社会·亲青汇”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竞争中开辟新域,在转型中提升能力,在协同中推动善治。

    一、广东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实践探索

    截至 2013 年9月,广东全省依法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有42582个,比直接登记前增长了28.4%,加上未登记注册的自组织,社会组织总量约40万个,其中以青年为主体的占70%左右,大约有28万个。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猛 ,既对共青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共青团创造了巨大的工作空间。

    秦宜智书记在团中央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组织 ”(青年社会组织 的涌现)直接影响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直接影响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社会组织成为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聚拢了数以千万的青年。从共青团工作看来,能否通过各类青年社会组织把广大青年“再组织”起来,是转型期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东共青团在构建 枢纽型组织方面“摸着石头过河”,努力为全团开展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探索路径。

    (一)谋篇“布局”,共建试验区,基层发力试水探路 。 一是省级层面形成整体规划设计。 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团省委注重在项目开展、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宏观设计和有效指导,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地推进 枢纽型组织 体系建设 。 二是地市一级推动综合改革试验。 深圳共青团打造全省第一个地市级青年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总部,为全市青年社会组织提供“一站式”综合公共服务;珠海共青团立足工业园区和异地务工青年生活区,建立起互助服务和对话协调窗口;中山共青团以青年社区学院、社会企业和青年社会组织“三驾马车”为有力抓手,形成全市上下联动、扩点成面的 枢纽型组织 建设示范效应。 三是区(县)镇(街)两级打造特色“亲青家园”青少年服务中心。 广州海珠区团委依托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设“青年地带”社工站, 专业化服务青少年; 佛山顺德区团委着力建设镇街“青年坊”,打造集青少年成长辅导、技能培训、社团培育于一体的特色平台;东莞塘厦镇团委建设“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构建服务异地务工青年新机制。 两年来, 广东 枢纽型组织 建设共设立了6个改革试验区、31个试点单位, 建立 “亲青家园”青少年服务阵地1222 家, 在全省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多措“建点”, 拓展新阵地 ,延伸手臂 凝聚力量。 一是依托团属资源创建。 如省级层面注册成立广东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广东省圆梦青工成长服务中心、广东省青年文化创意联盟等,逐步打造成为 枢纽型组织。 二是志愿者组织转型创建。 如广州启智志愿服务总队注册为“广州市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由志愿者组织转型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三是驻粤团工委实体化创建。 如河南驻珠海团工委注册为“珠海市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以乡情为纽带凝聚异地务工青年,提供互助服务。四是发动青年企业家创建。 如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佘永亮联合其他会员自筹经费注册成立容桂青少年成长促进会,通过承接公办幼儿园运营创办社会企业。五是依托社工机构创建。 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广州、佛山两地拥有10余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团省委与其“总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基层团组织与其社工站点“结对”,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和项目协同。

    (三) 互动“联网”,搭建大平台,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一是阵地供给吸引。依托青少年宫、青年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阵地建立培育孵化基地,吸引青年社会组织入驻,孵化期为其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服务平台,全省累计建立培育孵化基地 30 家。二是资金项目扶持。 整合社会化资源,成立广东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金,仅团省委层面就为青年社会组织募集项目对接资金超过2200多万元,成功推动青年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近1亿元。三是骨干培训凝聚。 举办亲青汇训练营、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吸引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参与学习培训、展示公益项目,培训青年社会组织骨干超过 2.5 万人次。四是活动交流聚合。举办亲青议事、亲青汇嘉年华、亲青创造微公益、亲青创意行动等,搭建青年社会组织对话交流、公益实践的平台。通过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平台优势和品牌效应,全省联系凝聚青年社会组织5000多个,建立社会组织团组织3419个。

    (四)激发“活力”,强化功能性,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一是发动各级团组织主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如团海珠区委承接市民政局和区政府购买青少年服务1650万元,委托启创社会服务中心3年在18条街道建设“青年地带”服务阵地, 为全区6-30岁的青少年提供服务;顺德区每年拿出400万元委托团区委购买青少年服务,在全区10个街道建立社区“青年坊”;珠海市政府拨付200万元,委托团市委在全市6大工业园和部分异地务工青年生活区建立20家“亲青家园”,由团市委引入社会组织专业化运作。 二是积极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在团省委直接推动下,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天河区政府购买服务,以3年服务期为限共获600万元资助;在团番禺区委推动下,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成功承接番禺区政府购买服务,以3年服务期为限共获500万元资助。三是努力争取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在全省各级团组织的努力下,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如在《省社工委关于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意见》中,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上为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发挥枢纽型作用提供必要支持,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并在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立项和确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时,应征求共青团等人民团体的意见。

    二、广东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六位一体”,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石。作为党政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必须实时做出改革创新,以构建 枢纽型组织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增长点,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和青年群体结构变化,进一步维系和密切党团关系和团青关系 。

    第一,通过构建 枢纽型组织 ,深化拓展共青团的属性。 一是把牢政治属性。 党章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代,在联系青年群众方面,共青团始终发挥而且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功能,共青团的政治属性 应不断强化 。 二是延伸群众属性。 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密切联系青年、与青年群众紧密在一起是共青团最大的优势,共青团要通过打造“枢纽” ,增强代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凸显群众属性。三是强化社会属性。 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走在服务青少年群体和群众的第一线,提升服务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强化自身社会功能,深化青年社会工作,培育青年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的自治主体,以充满活力的组织动员聚合社会组织,深化拓展自身社会属性。

    第二,通过构建 枢纽型组织 ,推动共青团组织转型发展。一是团建上的“再组织化”。 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 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共青团组织从传统的层级化向非层级化拓展和延伸。通过开展枢纽型组织 建设, 打造“同心多层”组织体系,推进组织的扁平化和网格化,将不同生存形态青年群体纳入组织网络, 并在社会组织中推动建立团组织,强化联系与协作,实现对社会领域青年的“再组织化”覆盖。二是队伍能力上的“升级换代”。开展 枢纽型组织 建设,就是要求各级共青团干部要主动掌握同基层青年群众打交道的本领,扎根基层社区,提升服务群众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 。 三是干部作风上的“下接地气”。 每一级团组织都要直接联系若干个青年社会组织,每一名团干部都要直接联系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并通过在全省各地乡镇、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团干部“亲青接力站”,让团干部每季度开展5天社会工作,帮助社会组织对接项目和资源,建立 “伙伴” 关系,改进联系凝聚机制,搭建青年社会组织及其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增强团组织对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是工作方式上的“自我革新”。 逐步淡化行政动员的工作方式,力求改变机关化形象,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和组织优势,敢于以前沿视野和世界眼光来创新理念和思维,注重与国际接轨且符合本土实际的专业化操作手法,如项目运作、公益营销和品牌管理等,推动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型升级”。

    第三,通过构建枢纽型组织,广泛 联结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一是诉求 导向。由于社会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社会群众的发展诉求呈现累积性增长,共青团以发现和解决群众性、社会性和公益性问题为目标,紧密联系青年和群众,培育青年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行动主体,积极回应社会诉求和畅通诉求表达通道。二是功能分工。发挥共青团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策方案、疏导政策通道和推动政策倡导的优势,发挥青年社会组织贴近基层社区、发现社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具体优势,以准确的功能定位凸显二者专业化分工,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多元化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争取推动政府制度性安排共青团“整体打包”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打造政府向社会组织配置资源服务青少年的端口。三是常态联动。 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建立日常联络和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共青团对于社会问题的前瞻把握,对于青年社会组织的动向和趋势及时了解和关注。与青年社会组织建立议事和评估机制,保证共青团对于青年社会组织突发性情况的主动介入协调,有效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切实发挥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四,通过构建 枢纽型组织 ,汇聚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一是激发社会参与热情。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青年是需求最旺盛、思想最解放、交流最活跃的群体,组织化的需求也最强烈。社会组织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凝聚青年社会组织就是凝聚社会参与的热情。 二是汇聚核心骨干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族各界青年的接续奋斗。社会组织界别凝聚了一大批青年骨干,通过构建 枢纽型组织 ,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把社会组织骨干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就是为民族复兴中国梦汇聚力量。三是发挥专业治理水平。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引领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不仅带来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还可以发挥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专业性,形成合作共管、协同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进程。

    置身变革发展的时代坐标,按照秦宜智书记“把握重点、突出特点、克服弱点”要求,广东共青团在构建枢纽型组织领域先行先试, 朝着社会化、功能化、专业化的方向推动共青团自身转型,初步探寻了一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为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助理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坚信,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用穷期。只要牢牢把握准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事业必将继续走在“春天里”。

    (作者系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青联主席)

构筑思想引领新高地
掌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新媒体视角下的青年学生工作
三屏融合,汇聚青春正能量
高校团工作网络化转型探索与思考
构建枢纽型组织 拓展共青团工作重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