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浙江:千镇万村“种文化”

新华社记者 周玮 浙江日报记者 刘慧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11日   01 版)

    “村里的文艺骨干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编排新节目了。”连日来忙着组织排练节目参加演出的村妇女干部黄沛英说。2013年12月29日晚,新昌县梅渚镇梅渚村迎来了“中国梦·新昌美——文化礼堂闹新春”农民新年晚会。这已是新昌县第四年举办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新年晚会。

    文化礼堂蓬勃生长,是2013年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亮点所在:不到一年时间里,1300多座文化礼堂建成,说学逗唱、开蒙学技、村委选举……这里成为乡村百姓的精神家园。事实上,文化礼堂的红火之路,起于浙江省蓬勃开展的“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2007年春天,浙江4个县市8个村的村民发起了《我们都来“种文化”》的倡议,“种文化”很快在全省61个县的100多个村开展起来。村民们的行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呼应,2008年,浙江省出台意见和实施方案,在全省农村启动“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几年来,涌现出一批组织有力、活动经常、特色鲜明的农村“种文化”先进村镇,传承了一批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群众喜爱的特色文化项目和品牌,培养了一批源于民间、扎根农村、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农村文化队伍和传承人,活态传承了文化遗产,使农村文化活动成为浙江农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种子,从阳光、空气、雨露里发芽;文化,在大地、山川、河流中滋养;乡村,成为培育文化的肥沃土壤。沐浴着文化阳光,2013年的浙江大地一片似锦繁花。

    文化礼堂 精神地标

    种文化,关键在“种”,扎根乡土。如何结合浙江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农村文化活动载体,激发“种文化”活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乡里生土里长的文化礼堂,成为“种文化”的最佳阵地。

    2013年年初,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作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被写入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农村文化礼堂该怎么建?

    临安县上田村,率先行动——重点完善“两堂五廊”,学堂、礼堂,村史廊、民风廊、艺术廊、成就廊、励志廊。其中,礼堂内设书法创作基地、农家书屋等,主要用于召开村民大会和举办报告会、文艺表演、播放电影等活动;励志廊展示“道德模范”“平民英雄”“阳光少年”等;村史廊陈列见证上田村发展变迁的各种物品;民风廊上长长的《上田村训》朗朗上口,“爱集体、正德行、敦孝悌、睦相邻、怀善心、尚学业……”村党支部书记潘曙龙说,随着文化礼堂的逐步完善,村民们有了更多学习交流和展示才艺的机会,学文习武蔚然成风。

    截至2013年底,1337个像上田村一样的文化礼堂已遍及浙江乡村——嵊泗县菜园镇青沙社区文化礼堂内,11名学龄儿童身着汉服,在司仪的带领下,向师长行拜师礼,进行启蒙仪式;鹿城藤桥镇驿头村民白天可以在家门口的文化礼堂里看书、健身、下棋、听讲座,晚上在礼堂内观看文艺演出、文化电影;景宁县梧桐村文化礼堂拥有“两堂”“八室”,还有修整一新的乡、村文化演艺中心和“天天乐文化广场”……

    在村间踱步,一个个文化展示馆展现着村里特色的民俗文化,一个个文化廊述说着身边的励志典型。文化礼堂处处浸润着文化气息,成为当地的精神文化地标,成为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也为“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艺术下乡 以文润人

    种文化,关键在“育”,雨露滋养。

    如何增强农村“种文化”活动的内生活力?优质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出下沉,培训辅导尤为重要。2011年,浙江省印发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种文化”培训辅导活动的通知,开展扎实有效全面的培训辅导工作。近年来,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每年赴20个县市区开展“种文化”培训辅导示范活动,累计提供各类文化培训项目225个,培训农民群众1.2万多人次。在农事之余,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投身其中,创造文化,分享成果。

    如果说走进文化礼堂是带着精品进村,那么书法村的建设,就是带着书法名家下乡种文化。2013年7月,首个“浙江书法村”在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挂牌。之后,11个地市都创建了极富特色的书法村。“白天拿锄头,晚上舞笔头”,成为浙江许多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更令人高兴的是,省书协将这11个书法村作为基层服务联系点,书法家们全年开展送讲座、送辅导、送作品活动,为村民举办“美丽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书法村作品联展”。

    这只是浙江艺术家群体活跃在乡村的一个缩影。

    无数次,艺术家们从杭州出发,走进偏远的山乡海岛,走进农户,为父老乡亲带去文化,也与乡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结对子交朋友。2013年,省文联文艺志愿者结对共建100余家农村文化礼堂,省文化馆持续3年的“百名文艺专家联百村”对口培训辅导服务有声有色。

    艺术家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为农民送去欢声笑语的同时,贴近群众、体验生活,作品多了一点家常味,添了一点泥土气,“采、送、种”一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造血 引领未来

    种文化,关键在“活”,生生不息。

    在红红火火的“种文化”过程中,精神的富足,让浙江农民体会到幸福的滋味,也激起了文化创造与分享的无限热情。他们不再是文化建设的看客,也成了主人翁——文化大篷车、流动大舞台、文化走亲……一个个生于民、活于民、用于民的“种文化”活动品牌在全省遍地开花。

    新年里,走进德清洛舍镇东衡村,只听得朗朗上口的诗歌随风飘来,本地贤人陈景超正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学飞《游子吟》。自从村里有了文化礼堂,民间藏书家、七旬老农陈景超自荐“道德讲堂”主讲,以村落历史、道德故事为内容开设了“听陈爷爷讲故事”等课程,举办毕业生“赠书礼”、新婚夫妇“赠诗礼”、村落长者“孝亲礼”等特色礼仪活动。

    “文化输血”容易,“文化造血”不易。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村民从“种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既需要艺术家们给农村“送文化”,更需要农村当地自己“兴文化”。

    这是一串令人欣慰的数字。从晒谷场中诞生的“唱响定海”,5年间迅速走红,600余场赛事覆盖全区15个乡镇、119个社区,吸引了30000余人次登台献艺。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自赏,凸显和谐、亲民、本土、草根的特征。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马屿镇11个村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花灯、舞鳌鱼等民俗文化,建设木活字、东海文化明珠等基地,民俗文化传承人和农民文体工作者队伍发展壮大。在绍兴新昌,每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节已成为农民自己的节日,热闹场面不亚于专业文艺团队演出。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创造……浙江农村展开的这场“种文化”活动,不仅在农村种下了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文化种子,还培育了一支支土生土长的文化队伍,传承了一批批活态的文化遗产。这些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这些队伍在农村火热的生活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草根文艺。百川归海,浙江“千镇万村种文化”激发出的蓬勃文化创造力,将汇聚成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华社杭州1月10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连续三年空缺,自然科学一等奖今年迎来得主
张存浩:“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程开甲:令人陌生的“核司令”
没有严惩,曝光网络“黄牛”无异替其宣传
浙江:千镇万村“种文化”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