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模拟联合国协会,也有很多高校办模联大会,我们统计了一下每年中国都会有几百场模拟联合国大会。”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骨干与负责人培训班上,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会长黎毓珊总结道。
在这个由全国青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承办的培训班上,来自全国44所高校的60余名国际交流类社团负责人和青年国际交流志愿者优秀代表参加了培训,并就国际交流类社团如何更好地发展进行了讨论。
“模拟联合国”是目前国内高校中规模比较大的国际交流类社团,简称“模联”,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大会普遍采用全英文对话,参会者除大学生外,近年也有不少中学生热衷其中。
“我们学校办会是一个非常高的规格,我们利用外交学院的优势邀请一些驻外大使和联合国驻华官员做培训。”
黎毓珊接手举办的2013年北京模联大会,主题是“全球共治”,在全国首创了法语委员会,首次实现港澳台两岸三地大学生同台竞技。开幕式上,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秦刚发表讲话,中国公共外交学会会长李肇星发来贺信。
不同于黎毓珊的自信满满,郑州大学模联会长杨丹迪有不少困惑。
“我这次来北京发现,河南地区的资源真的跟北京不能比,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应该已经体会到了。我们力量非常弱小,资源非常少,上次举办第五次模联大会,邀请到的校外代表非常少,即便我们是河南省内唯一的211大学。”
杨丹迪分析,河南作为中部地区,一方面模联起步比较晚,一方面学校支持力度不大,相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发展模联存在很多阻碍,期待能加强同类型资源合作。
不单独模联,其他国际交流社团也存在地域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东南大学SICA(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林云辉也认为:“北京资源比较充分,我们南京来的,相对北京差很多,一些小城市根本没有条件成立类似国际交流类社团。”
南开大学SICA会长王晓通过两天的交流,发现大部分SICA开展的活动集中在组织留学生包饺子、开舞会等形式,“国际交流高端资源可能有地域特点,但还是可以多拓展视野,多争取来一些资源。”
北京大学SICA是在全国高校SICA圈里活动做得风生水起的社团之一,负责人王亚天卓介绍,社团现有北京大学留学生辅导员项目、国际文化节、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IMUSE、京论坛等品牌活动,可以与其他社团交流。
“我们的活动看起来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所以大家加入这个社团也期待做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可我们办一个活动,需要设计海报、贴海报、发传单、刷楼这样琐碎的工作,招的人和做的事情之间有反差,导致人才流失。 这个困境怎么突破?”王亚天卓提出了疑问,“北大SICA是一个比较依赖个人能力的社团,可能会有很多的学姐学长出国交换或将自己的资源介绍给我们,我们再去跟他们对接,可是容易没有持续性,这些老人毕业就不行了。”
王亚天卓认为,社团持续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平台,集聚这些国际交流资源,在活动需要的时候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对于王晓提出的活动创新困境,她提出来,一些研究类社团可以帮助SICA作学术方面的培训,提高国际交流类社团自身活动的深度,让SICA的活动不局限在玩玩闹闹的层次。
与模联、SICA等成规模的社团类型不同,外交学院时事研究会会长李松自诩他的社团是为数不多的“学术类”社团代表。
“我大概了解了下,现在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很多社团都有活动,但只是我对门的学校、隔壁学校来参与,就像全球经济区域化,整个北京区或者全国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活动质量还是上不去,活动参与度还是不够高。”
因为小范围的社团合作已经存在,李松希望有更大范围的合作,把几个学校同类性质、主题的活动资源整合在一起,几个学校一起办一个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辐射力,也让资金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在李松发表“资源整合”论的第二天,经过全体参会者投票和首届主席团评议,他当选了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第二届主席团执行主席。
“参加过三次国际交流社团聚首的活动,我明显感受到了各种交流类社团正在进行发展和整合。”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首届主席团执行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联前会长任杰总结说:“初次培训班,社团类型很多,既包含了传统的国际交流协会,也有留学俱乐部、国际NGO分支等,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此在讨论中面临的更多问题在于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在不少话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随着联谊会成立,在如今的培训班上,众多社团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运营模式和品牌活动,在交流中也能更加务实。”任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