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从北京来贵州想办一所什么样的职业学校?
我笑着回答道:“我想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如果办一所常规的、平庸的、追求财务投资回报的大学,肯定不是我千里迢迢来贵州所追寻的,更不是一批世界各地的爱心志愿者到此来的目的。
于是,我也认真地问自己:“我们到底要怎么不一样”?
我想,在这个校园里,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陌生访客和熟人之间,见面都是微笑、是“hello”、“你好”的温馨问候;校园里的每个人不但不会随地吐痰、还会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学校只有很少的保洁员,但有很多的清洁工,因为每个人都是清洁工,学生自己打扫公寓、厕所和教学楼,学校环境水平能保持达到4星级或以上水平;学生和员工会引领陌生人访客到目的地;每个师生在食堂都实行“光盘”政策,千人饭后的食堂如同开饭前一样的光亮整洁……
我想,在课堂上,老师不是天天把考试挂在嘴上,而是把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一技之长作为目标,实行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堂授课和考试”为中心转向“以素质能力教育和能力评估”为主体的创新模式。通过锤炼思想品格,培养兴趣特长、讲诚信、有爱心、懂感恩,让学生首先成为一名有幸福感的合格公民;此外,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把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和业界名人等请到学校的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课堂上来,使每个学生可以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资源。我想,学校的英语教育将逐步摒弃掉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通过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通过小群组场景体验和面对面交流沟通,通过寓学于乐等手段,达到开口能说,听到能懂的实用目的,改变“哑巴英语”的状态。我想,学校的教师中有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他们是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管和资深工程师,不一样的面孔中都体现着优异的职业素养。
我想,贵州贫困农村的孩子都向往我们的学校,他们可以昂首对自己的父母说:“上大学就上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在那里,不需要家里支付我的学费;在那里,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爱心帮助完成我的学业;在那里,学有一技之长,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对贫困农村家庭来说,培养出“找得到工作并获较高薪资的”学生更具现实意义。
我想,我们的学生3年后能够成为“诚实守信、言行得体、朝气蓬勃”的上进青年、合格公民。我想,学生毕业后成为光荣的自食其力者,不仅自己脱贫而且帮助家庭脱贫,成为能创造幸福又懂得感恩的人,他们从每月工资中拿出一小部分参加“盛华学院校友爱心接力计划”,帮助需要的师弟师妹,传递爱心,传播温暖,体现出人性的光明一面。
以上这些“不一样”,“非主流”的教育观念,构成了我们今天的不断探索和执着追求。5年前,在台湾爱心企业家陈文琦、王雪红夫妇的大力支持下,我和我的同事们来到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百鸟河村,我们怀着忐忑之心摸索前行。消除贫困是一场长期的极其艰苦的战役,尽管我们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有这许多微不足道,我们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路漫漫兮,但我们对胜利充满信心。当首都北京等地笼罩在浓浓的雾霾之中的时候,学校驻地贵州惠水百鸟河村PM2.5读数几乎为零,这也许是命运对于在此向贫困宣战的人们的一种特殊恩惠吧。因为爱心,大家汇聚在百鸟河,使我们有了实现“公益办学助教扶贫”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机会。
“诚信、爱心、高尚”,点点滴滴,这一切构成了所有的“不一样”,学校的校训就是我所梦想的“不一样”的大学。
(作者系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执行校长)
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