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摩托车,一艘旧渔船,就是张波出诊的交通工具。在四面环水的微山岛上,乡村医生张波已经工作了17年。
1995年,从济宁医学院毕业后,张波在济宁市一家医院找到了工作。许多乡亲从老家来找张波看病,他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还不如回咱老家给我们看病。”张波有些犹豫。离开城市回家乡,意味着放弃和牺牲许多东西,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
工作一年多后,张波听说父亲在卫生室看病差了几十块钱,被人家追到家里催。他心里很难受,下定决心回家。“谁说老百姓没钱就不能看病。”张波说,“虽然压力很大,我还是发誓一定要干好。”
卫生所就开在张波家的两间平房里。“条件太差了。我又年轻,很多人不信任我。”张波感叹道,“一开始可真难。”
最初,根本没人敢来找张波看病。但是随着“先看病后给钱”的规定慢慢传开,来找张波看病的人多了起来。17年中,张波为患者垫付医药费超过40万元。“这些钱基本都还上了,乡亲们还是很诚实和淳朴的。”张波笑道。
由于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成了张波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很多老人行动不便,张波便上门给老人们看病。微山湖独特的地理环境会给张波的出诊造成许多不便。“有时需要爬山,有时要去湖区,如果遇到大风就会危险。”
2005年春节后的一天,张波骑着摩托车出诊,遭遇交通事故,颈椎骨折。乡亲们把他送到城里的医院,才发现他连医药费都付不起。
3个月后,出院回家的张波惊讶地发现,乡亲们出钱出力,自发帮自己建起了新的卫生室。“乡亲们对我真好,他们的帮助和信任,让我没法不为他们付出更多。”
如今,在微山岛的十几个村子里,张波所在的墓前村卫生室规模最大,就诊人数最多。
一天,张波在电视里看到济宁市全面推进“先看病后给钱”模式,他内心松了口气:“说明我走的路是对的,要继续走下去。”
现在,张波最愁的就是缺人手。每次出诊都要个把小时,来看病的病人只能等他回来。张波计划建立一所老年护理院,像城里的老年公寓一样,让留守老人住到一起,方便照顾。
有时,以前在医院工作时的同事会劝张波回去上班。“他们都有车有房,我什么都没有,但是我坚决不会走。”张波笑道,“每次看见病人围着我问这问那,我说什么他们信什么,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格外有意义。”
微寄语
有梦想,有追求。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奋力拼搏,坚持到底。
本报记者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