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一场接一场,包裹着白山黑水。沈阳军区10多万名官兵闻令而动,挺进林海雪原,开展冬季大练兵。
全区部队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标准,围绕使命课题,全员额、全要素、全过程展开实战化训练,摸索出防严寒、耐饥饿、抗疲劳和野外伪装等数百项新战法,有效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要投入战斗了,可官兵的子弹袋是空的
冬训命令下达后,某炮兵旅立即组织紧急战备拉动。
1月9日凌晨4时,紧急集合号突然响起,各营连官兵迅速起床,扛上背囊顶着茫茫夜色向预定展开地域进发。
“前方即将通过染毒地段,戴防毒面具!”一道命令让不少官兵出了洋相——以往,防毒面具都装在挎包里,战士随手就能拿到戴好。现在,挎包都装进新配发的背囊中,有的官兵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影响了部队行动。
队伍机动至某地域,旅里下发通知,要求机关干部检查各营连官兵背囊,更多的“丑”亮在大家面前:有的官兵把背囊当成杂货箱,物品放得乱成一锅粥。
“该装的物品一件不能拉,不该带的东西一件都不能装!”旅领导揪住问题不放,并按照实战要求下发了个人《冬季被装携行标准表》和《冬季被装携行摆放标准示意图》,标准表里列出从衬衣、衬裤到挎包、水壶等21种物资,示意图则把背囊从上至下分为6层,依次摆放棉鞋、雨衣、大衣、棉被、床单和棉帽、长衬裤和内裤,左右两边的耳袋里,则分别装上迷彩胶鞋、洗漱用品。
同时,根据实战需要把防毒面具、图上作业工具等从背囊里拿出来,防毒面具仍然背在身上,图上作业工具装进专门的作战包里。
就在同一天,驻辽南某摩步团组织高强度远距离奔袭训练,参训官兵也被揪出了与某炮兵旅类似的“小辫子”。
队伍机动出营区没多远,前方不同方向突然出现几十个靶子。电台里传来团长李峰的紧急命令:“迅速整理装具,补充枪支弹药,准备投入战斗!”
可是,此时各连的战备子弹早已装在车上拉走了,子弹袋里空空如也。赤手空拳的官兵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如实向团长报告。
“战备子弹是干什么用的?为啥不发放?”面对团长的质问,营连指挥员只得承认:“以前紧急拉动一直都是这样搞的。”
“演练是为了打仗,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李峰团长当机立断,命令迅速发放子弹,把部队带到射击地域,采取卧、跪、立三种姿势,完成对不同目标的射击。
“训练是战争的预演,今天训练走过场,明天打仗就会吃大亏。”这两件事情不大,却引起陆军第39集团军领导的高度关注,他们迅速组织力量对各单位冬训携行物资开展检查,责令有关部门补齐了战士背囊里缺少的物品,调整不符合实战要求的物资配载,确保各项作战行动的物资储备真正符合战时要求。
野炊有烟火,炊事班集体“阵亡”
在寒风呼啸的林海雪原里连续机动20个小时后,某工兵团二连来到一个山脚下宿营。
炊事班立即埋锅造饭,袅袅炊烟伴着饭菜的香味儿飘出老远,令饥肠辘辘的官兵垂涎欲滴。就在这时,电台操作员突然收到一份加急电报:由于野炊烟火过大,炊事班暴露目标,集体“阵亡”!
吃一堑,长一智。二连炊事班的警惕性提高了,第二天午饭时,他们把锅灶支在远离阵地的地方。可没想到的是,火还没升起来就被告知:“你们已闯入敌防御区!全班被‘生擒活捉’。”
“野外炊事保障同样是战斗行动,若忽视了战场要求,战时就会付出血的代价!”上级考核组警告说。
秉持这样的理念,沈阳军区各部队在冬训场上一次次亮出“红灯”,引导部队改变野战条件下炊事装备和人员训练模式,对搞好伪装、消除烟尘、减小热辐射提出严苛要求,逼着部队提高战场安全意识。
有一天,某团四连展开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演练。连续三昼夜,红、蓝双方你来我往,围绕严寒条件下机动行军、野战生存、后装保障等课题展开对抗演练。
司务长闫文清说,师团两级冬训考核组严密监视“战场态势”,炊事人员只能采用制式给养器材、自制野战食品等保障方式,在没有热辐射的情况下保证供得上、吃得饱。
临近晚饭时间,上级下达灯火管制命令,闫文清从副食箱内拿出一袋袋自热式野战食品,分发给参训官兵。眼见着一把雪、一块冰竟然成了“柴禾”,放进食品袋内,一会儿工夫,里面就出现了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盒饭,色香味俱全。
尽管保障官兵们吃的不错,司务长闫文清还是在演练中被上级亮了不少“红牌”和“黄牌”。
陆军第16集团军军长高光辉说,长期不打仗,让一些后勤保障人员滋生出不少“和平积习”,比如“敌人打进来了,炊事班还在做饭”、“明明是敌人阵地,送饭车还是硬要通过”等,这些毛病打起仗来要吃大亏!
冬训中,全区部队后勤保障人员对照实战找差距,按照“完成一个课目,总结一批成果,完善一次方案”的思路,对不同天候和地域条件下容易出现的上百种情况进行梳理、归类,逐一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
肉眼看不见,可无人机看得一清二楚
某通信团指导员陈仁辉多次带领连队参加冬训,每次都表现很突出。可就在几天前,他却受到团指挥所领导的严厉批评。
原来,连队奉命构设某新型通信指挥车半地下掩体,冰天雪地中战士们一锹下去,只能凿出一个白点,任务困难重重。没有挖到规定深度,陈仁辉就收了兵。结果,某新型通信指挥车被“敌”无人侦察机发现,遭到“敌”精确制导武器的毁灭性打击。
事情过去一周多,团领导的批评仍然在陈仁辉耳畔回响:“只有隐蔽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作为一名指挥员,必须牢记这个道理,绝不能图一时省事而遭灭顶之灾!”
让陈仁辉更难以忘记的,还有一夜之间从阵地上全部消失的各色旗子。过去,这些不同颜色的旗子在冬训场上代表红蓝双方战车、指挥所,如今代替它们的是与现地景观一致的掩体、机动指挥所,俨然一个“地下城堡”。
冬训督察组的紧盯,让各种“假把式”无处藏身。陈仁辉所在集团军后勤部在冬训中下发了《工事伪装手册》、《人员伪装需知》、《武器装备伪装细则》等11份规范性文件,要求所属部队从实战出发进行隐蔽伪装,努力做到“天上看不见,地上难发现”。
不久前的一天,长白山腹地某陌生地域气温降至零下22摄氏度,某炮兵团经过三天两夜紧急构工和精心伪装,众多火炮、突击炮、大型运输车等重型装备全部进入地下、半地下掩体,一张张雪地伪装网让指挥所和保障车辆与雪野融为一体,官兵们心想:“这下蓝军肯定没辙了。”
然而,数公里外的指挥方舱内,该团所在师保障部战勤科参谋关殿新,将无人机上热成像侦察系统回传的实时画面投影在大屏幕上,把洋洋得意的官兵们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肉眼难以发现的目标,在热成像侦察系统面前暴露无遗,该团人员、装备的数量和隐蔽地点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团长齐瑞臣说:“我们现在请来的还只是师里的侦察力量,如果遇上具备红外侦察、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侦察等多种侦察力量的‘强敌’,那麻烦就更大了!”
官兵们如坐针毡,各营连对照构工伪装暴露的问题献计献策,想出了100多个“金点子”,其中管制电磁信号、地下工事披上隔热伪装网、放置角反射器等5类17种招法被上级推广。
炮火不停,抢修装备还得进行
1月14日,陆军第40集团军的装备保障演练正在沈阳军区某训练基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激战中,电台里传来紧急呼叫:“03,我是09,一辆给养车战损,请求维修支援!”
但“09”所在高地炮弹不断落下,担任抢救抢修组长的集团军修理营营长高峰急了眼,操起电话喊道:“炮火还在继续,我怎么上得去!?”那边也不客气:“仗结束了再修装备,那还有啥用处?”
高营长这边刚放下电话,那边指挥部命令又来了:“1号高地附近两辆坦克、1辆轮式车辆遭‘敌’炮火毁伤,命令你部立即赶赴现场抢修!”
“上!”高峰营长只好冒着枪林弹雨带上抢修抢救车,驶向毁伤装备所在高地。硝烟中,他们把受损装备拖至20米开外的隐蔽地带,立即开始抢修。
一声巨响,一枚炮弹落在抢修点附近,爆炸的冲击波把两名修理工掀倒在地。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两名修理工一身尘土,好在只是头部受了些皮外伤,并无大碍。
炮火没有减弱的迹象,短短十几分钟,就有4发炮弹落在抢修点周围。望着3辆修好的受损装备呼啸着重新投入战斗,带人快速撤出的高营长长出了一口气,满脸苦笑地说:“当兵20多年了,大小演习也参加过几十次,但离炮火这样近抢修装备,还真是头一回!”
实战化练兵,不能怕出安全事故
不久前,沈阳军区某摩步旅组织的严寒条件下战术综合演练在辽北某复杂山林地域打响。蓝军10多个电磁干扰分队同时向红军发起进攻,红军指挥中枢当即瘫痪,各级指挥员成了“聋子”和“哑巴”。
红方也不甘示弱。他们运用“一键双机、快改快通”等战法多网交替指挥,不断与蓝方周旋,依靠“电磁游击战”,始终保持了对部队的实时指挥。
激战中,右翼攻击群的一辆坦克前进途中滑进冰潭。装备抢修人员赶到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坦克拖出来,但装备已经出现严重机械故障,驾驶员和两名乘员的头部、膝盖受伤。
演习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安全事故。机关有人向旅领导吹风,建议把演练的节拍放慢一些、难度降低一些,免得“年初出事,一年白干”。
“继续演练,加大难度!”旅长李宝东和政委曲升云的意见不谋而合,他们迅速向右翼攻击群下达命令:“6号高地发现‘敌’一个加强营,命你群迅速合围,限1小时内到达并组织攻击战斗!”
坦克分队机动途中,一个40多度的山坡横亘在面前,已经超过训练大纲规定的坦克爬坡安全角度,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但如果此时绕道前行,肯定会贻误战机。
“训练就是打仗,平时避风险,战时会更危险。”正当官兵们犹豫不决之时,电台里传来命令:“左右通路被炸毁,坦克群迅速爬坡通过冲上高地!”
军令如山。四级军士长王来达是头辆坦克的驾驶员,这位特一级驾驶员参加大大小小演习上百次,却是头一次遇到如此高难的演练课目。他心一横,驾驶着坦克向山顶冲去。
山坡上凹凸不平,结满冰碴,履带不停打滑。炮弹落在附近,炸飞的碎石溅在坦克上噼啪作响。王来达减小油门,增大履带与地面的摩擦力,并不断与车长沟通修正方向,使坦克平稳行驶。15分钟后,坦克群全部越过“鬼门关”,成功引导步兵占领了高地。
冬训中,沈阳军区某摩步旅把过去不敢练的40多个课目搬进险境绝地,14种武器弹药全部在严寒环境下实现精确打击,某型新特弹药首次在冰天雪地实射检验中打出好成绩,10多项战训法和20多种革新成果接受了演习检验。
信息化装备价值昂贵,但不能是“娇小姐”
去年以来,陆军第40集团军建立起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信息指挥系统,他们决定借助冬训,来检验这套系统在严寒条件下的实战能力。
前两天,演练地区室外温度降到零下20摄氏度。装备拉到野外调试时,指挥车上的电脑无法开机。车内加热后,系统运行存在反应速度慢、接收无线数据成功率不高、通信距离缩短等问题。
有些单位开始犯嘀咕:信息化装备价值昂贵,好像“娇小姐”,林海雪原气候恶劣,不安全因素多,万一出个啥事,弄坏了这些宝贝疙瘩,怎么向上级交代?
“装备配发下来就是让训练的,谁能预料未来战争是在什么天气打响?”集团军党委“一班人”的命令掷地有声,“哪里温度低,就在哪里练兵,并且要从难从严设计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演练课题。”
很快,集团军所属部队立即打开库房,把全部指挥控制装备拉出营区,开展野战生存训练,进行装备效能测试。一切准备工作刚刚就绪,集团军就下达了演练课题。
受领演练课题后,某旅首长机关从方案拟制到组织战术推演,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上下都觉得成竹在胸。
然而,演练一开始,旅后指的电台车只发出两道指令,“敌”精确武器便将其摧毁。他们迅速命令应急通信保障方舱火速驰援指挥所,可方舱开设后不到15分钟又遭到强电磁干扰,通信再次中断。
比后指更惨的是预指。演练刚刚过半,一道“敌”情通报把预指调动到30多公里外,一干人马行至某山谷时,无线电通信遭到不明干扰,无法进行通联。指挥员拿出地图一看顿时惊呼:“我们被‘涮’了,附近是矿山,有磁性干扰!”
最受煎熬的是担负主攻任务的两个营,一天之内遭受网络攻击、电磁干扰等13个波次“大考”,官兵们运用通信方舱信道调度、路由探测仪侦测等手段一一应战。演练结束时,1名报话兵累得晕倒在地。
演练昼夜连贯实施,在强电磁干扰下,集团军2号指挥网“失灵”,被迫转入备用信道通联。预指通信枢纽节点被“摧毁”,指挥部采用3种预先准备的通信手段才得以继续指挥。
官兵们也想法设法应对严寒。一些部队采取提高燃油、润滑油指标的方法,解决车辆启动、天线升降问题。还有的采用包裹、遮盖方法,给各种电台、车载通信装备加装防寒棉罩,为各类耳机话筒、电池制作保暖护套,提高它们的低温工作能力。
据了解,全区部队针对冬季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部队机动变化多、电磁环境复杂化、参战力量多元化的实际,集中破解加强机动通信训练、抗干扰训练等数十个重难点问题,锤炼了指挥控制系统和信息化主战装备在严寒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特约记者 杜善国 通讯员 李祥辉 孙群才 仲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