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本·拉登时代,“基地”组织将各国极端组织逐渐整合为“阿拉伯半岛盖达组织”(AQAP),并一改拉登时代“不建国”的传统,先后在也门、伊拉克建立了割据性、象征性的“伊斯兰国”。2013年4月,这个被认为是“基地”嫡系的组织更名为“伊拉克及东地中海伊斯兰国”(ISIS),俗称“伊拉克及叙利亚伊斯兰国”,成为叙利亚内战和伊拉克乱局中令人不安的一股势力。
2011年本·拉登被美军特种部队击毙后,“基地”组织的恐怖活动呈现分散化、网络化、本土化的新特征。
奥巴马在2013年5月发表反恐演说时曾指出,“基地”组织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核心力量虽然在溃败,但分支却在扩大,从也门到伊拉克、从索马里到北非,对美国的威胁“分散在世界各地”,其中最严重的地区莫过于中东和北非。
分散化的“基地”组织造成了恐怖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局面。有专家指出,这种分散化更危险,因为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方向、动机和着眼点,更难控制和防御。
“基地”组织分散化发展有着多重原因。2011年本·拉登死后,“基地”组织失去领导人,开始由过去的高度集中向日趋分散发展。
另外,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重新调整了反恐战略,“基地”组织成为主要打击对象。美军频繁动用无人机、特种部队对“基地”组织重要成员实施打击,“基地”组织也不得不调整其发展模式。
而中东北非地区政局更替、社会动荡的复杂局面,给“基地”组织分散发展和扩大恐怖活动范围提供了机会。比如,埃及政变引发穆斯林兄弟会强烈反弹,给“基地”组织提供了宣传时机。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与“基地”组织密切相关的“圣战黑旗”在班加西数度出现,部分恐怖分子、极端分子从监狱逃脱,“利比亚伊斯兰战斗团”在境内趋于活跃。同时,也门“阿拉伯半岛支部”“基地”组织趁机作乱,经常袭击政府军,并制造多起恐怖事件。最近,他们又袭击了也门国防部大楼,造成多人伤亡。
与此同时,网络化成为“基地”组织制造恐怖活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基地”组织网络化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全球恐怖网络资源大整合,通过寄生于传统清真寺-宗教寄宿学校平台的动员和募捐系统,他们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秘密的兵员、资金、后勤物资整合,并利用一些国家的乱局趁火打劫或制造恐怖事件。同时,网络化使“基地”组织策划实施的恐怖活动呈现出策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一方面,通过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基地”组织既可以利用一国内战战场培训多国恐怖分子,也可在短时间内集中全球的恐怖精锐和财力物力,或“突然爆炸”,或“遍地开花”,让当地政府和国际社会措手不及。
网络化还可以确保“基地”组织只讲教派和“圣战”,漠视国界和国籍的概念。“圣战”一词被“基地”组织用来作为恐怖主义宣教的工具。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以及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极易受“圣战”理论的诱导走火入魔。发生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门购物中心的恐怖袭击事件,就是由来自索马里、英国等国的恐怖分子利用社交网络组织、策划并实施的。
借助网络化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基地”组织为极端分子提供了更多实施恐怖活动的便利机会。比如,可以在网上学习实施恐怖袭击的手段,三五个人就能发动一场造成大量伤亡的恐怖袭击。波士顿马拉松赛恐怖袭击案,就是察尔纳耶夫兄弟通过脸谱网站接受极端思想,在自家厨房制作了简易爆炸装置。《纽约时报》将该案称为“社交媒体时代首例全方位互动式全国悲剧”。
“基地”组织还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制造低成本、高回报的恐怖氛围。去年8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截获“基地”组织领导人之间的谈话,发现该组织可能袭击美国驻外机构,就迫使美、英、法、德大规模关闭使馆,撤离人员。
从活动地域看,本土化成为“基地”组织实施恐怖袭击的另一大特征。
2013年2月1日,美国驻土耳其使馆发生自杀式爆炸案。9月21日,肯尼亚内罗毕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也门、索马里频繁的报复式连环爆炸都是由本土化的“基地”组织干的。
“基地”组织本土化直接促使中东、北非地区成为恐怖活动的重灾区,美国本土也成为恐怖袭击的软肋。
“基地”组织通过宣传“圣战”,鼓动欧美极端分子在本土进行恐怖活动。近年来,“基地”组织半岛分支是积极煽动美国国内极端分子进行本土袭击的主要力量。去年以来,欧美地区频繁发生的“独狼”式恐怖袭击,大都呈现本土化特征。
综上所述,正如美国国土安全部前部长切尔托夫近日说的那样,今天的“基地”组织比15年前还要危险。
(作者单位:昆明民族干部学院)
闫宇明 池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