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28岁的养路工王世佳与他每天养护的那段铁路更紧地连在了一起:拥有40年历史的北京铁路局天津工务段“天一工区”,今年更名为“王世佳工区”。
王世佳与工区十几位工友负责的这段铁路全长只有8.943千米,但位于天津火车站的“咽喉”,津山、京沪、京津、津秦铁路在此交汇。
天津工务段天一车间主任孔德旺告诉记者,天一工区成立于1974年1月1日,2014年恰是第40年,历经16任工长的薪火传承,他们引以为豪的是40年里未发生一起事故。
王世佳这个名字为人瞩目,与他发现的一处隐患有关。作为一名养路工,他的职责是检修铁路,防止火车“出轨”。2013年9月28日,他在铁路巡检,经过津山铁路上行138千米+497米处,发现轨枕外板头有个直径300毫米的洞口。他往洞里投进几块石子,感觉很深,且有扩大趋势——后来人们测出深度超过了20米。
他当即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使一起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消除。孔德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线路就会下沉,后果不堪设想。
王世佳因此出了名。北京铁路局对他进行了通报表扬,天津工务段为他召开了表彰大会,在天津工务段历史上,这还是首次为一名劳务工召开表彰大会。
为了纪念此事,向王世佳致敬,鼓励工友查找漏洞,天津工务段决定将该工区以他的名字命名。
孔德旺说,以年轻的王世佳命名这个工区,是希望在高铁时代里,这个名字成为下一个40年安全历程的新起点,成为象征着铁路线上无事故的里程碑。
王世佳生于1985年,2008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从河北省沧州市来到天津工务段打工。在他成为铁路人的不久,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中国迈入高铁时代。
据同事反映,在铁路养路工这个公认的特别繁重的岗位上,王世佳急难险重的活儿总是抢着干,而且刻苦钻研业务。工作3年后,他就通过公开竞聘,首次以劳务工的身份当上了班长。
王世佳工作之初,就听到这样的说法:劳务工不是正式工,“干到死你也是个劳务工”,“说不定哪天就叫人踢了”。一些同事忍受不了艰苦的条件而离开,但他留了下来。
与前辈相比,王世佳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比如以前捣固作业使用的是洋镐扒镐,靠人力完成,效率很低,如今换成了“眼镜蛇”、“小蜜蜂”等新式养路工具和仪器设备。但他们的工作强度并未因此降低,由于铁路运力的增加,这段铁路上穿行的列车越来越密,目前日均可达100对。普通铁路的铁轨大约10年更换一次,这里有些位置的铁轨要一年一换。
一年一度的春运开始了,王世佳和工友反而“闲”了下来。因为,他们只能利用列车间隔见缝插针式地检查线路和道岔设备,日均只有两次机会踏上铁轨作业,每次15分钟左右。车次越多,他们获得的“天窗期”就越少。
只有在夜深人静、列车停运时,他们才能够从容地用合金道尺去精确地测量铁轨之间的距离,判断它们的细微变化。
尽管从他们服务的这段铁路,可以见到天津火车站钟楼上的时刻,但他们几乎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工作是为了世界的连通,自己却过着相对隔绝的生活。
王世佳并不觉得辛苦。他说,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足。他希望有充分的“天窗”,来发现和消灭那些病害。
本报天津1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