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1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贫困县资源试水免费高中教育

本报记者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28日   03 版)

    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秋季学期,每一个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读高中的学生都收到了一份“免费大礼”: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县城,都能享受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包括免除学费、课本费、水电费、住宿费4种费用。

    从桂林市到资源县开车需要走3小时的山路。资源县是广西重点扶贫开发的49个贫困县之一,人口只有17万。2011年,该县被列入2011~2020年滇黔桂石漠化连片扶贫攻坚区域,成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去年县财政收入刚刚破两亿元。

    作为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县,怎么能做到12年免费教育?又拿什么支撑免费教育呢?

    以前每到暑假,何运森都和爸爸一起去打工——帮老板串珠子,两个月下来何运森收入800元钱,“不想做,太累了”。在2013秋季学期来临之前,家里本打算让他读完初中去打工,供自己的妹妹读高中。

    而在每年开学之前,资源中学校长周小宏都要接到不少班主任递上来的学生要求晚交或减免学费的条子。他介绍,这所高中有2000多名学生,贫困生有600多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要为高中各类费用发愁。

    周小宏算了一笔账:当地学生家长大多种地或者外出打工,县里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再加上饭钱和生活费,一个学生一年大概要花掉6000元。

    资源县县委书记文飞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自己在网上也看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有人不相信这项政策,有人担心政策是否能长久,有人质疑这是县政府的政绩工程。

    这项政策的实施源于2010年换届后的调研。文飞在调研中发现,该县的教育事业很落后。“县里孩子因为没钱上学,很小就走上社会,可是年龄太小、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发生问题,如果能在学校里多待几年整个素质都会不一样。”于是他就想到“能不能让孩子多读几年书”。

    除此之外,调研中最让他有感触的是,农村的孩子很懂事,每到开学时担心学费,看到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心理上的负担很重,更感觉“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基于此,县里四套班子在调研可行性后一致决定“扶贫先扶智”,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惠民政策。

    据了解,免费教育前期基础建设投入约4000万元,新招聘了29名教师,县里有资源中学和资源民族中学两所高中,共有学生2900多人,再算上老师工资开销,每年县里要拿出800万~1000万元支撑高中免费教育,县里的教育支出从15%提高到20%。

    “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首期投入阶段,剩下每年近千万元的支出挤一挤,有把握走下去。”文飞说,这指的是“开源节流”的解决思路。

    为了集中财力办好教育,资源县采取了精简会议、压缩行政经费等一系列的节俭措施。“换届以来,我们四套领导班子没有买一台新车,办公室里也没有添置一件新的办公家具,就是为了从紧张的财力中挤出钱来办教育。”文飞说。

    另一方面,资源县将通过借助民间资金参与到教育的发展建设中,通过民间资本的投入,优化全县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该县统计数据显示,正式实施12年免费教育后,今年资源县初三学生升高中人数为1373人,入学率为91.84%,比去年整整提高了10%,高于广西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此次资源县率先实现高中免费教育后,资源县教育局局长龚厚春告诉记者,其他县的教育系统也在议论纷纷,称“做了一件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龚厚春表示之所以能做成是也因为资源县“人少”,假设人口基数大,实行免费教育是一项规模很大的工程。

    在龚厚春看来,这并不是一项“政绩工程”,因为教育的特性是需要长期投入才有可能产生效果,况且有很多是隐形的效果,免费高中教育的效果并不能直接体现在某届政府班子的工作上。

    桂林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资源高中免费教育并不是“句号”,下一步,如条件成熟,“县域免费试点”有望增加,在人口少、学生数量少的县域逐渐推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广西暂无计划大规模地推开高中免费教育,但鼓励一些有实力或有条件的地区“试水”高中免费教育。

    文飞建议,推行高中免费教育的确需要一定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领导班子一定要有决心,经济较发达的县域也许会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贫困县,短期也许看不出效果,但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脱贫也会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为了应对高中免费教育所增加的学生,县里给两所高中投资4000万元新修了教学楼、宿舍、食堂、床铺等,还把运动场铺设了塑胶跑道。

    易平清就是盖宿舍楼建筑工中的一员。易平清虽然只读过初中,但他执著要送正在资源中学读书的儿子上大学。儿子的成绩是全县第一名,很有可能考上名牌大学,以前最担心的就是“送不起”,现在心里一下子宽慰了很多。他告诉记者:“不能让我儿子像我一样一辈子给人打工。”

本报记者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1月28日 03 版

下放学术权力 让科研细胞活起来
“癌症越防越多”属认识误区
20%受访学生曾在网上受骗
贫困县资源试水免费高中教育
郯城县“特困学生数据库”
让社会捐助有了“风向标”
襄阳成首个实施“云制造”模式地方政府
GMC挑战赛加入节能减排指标
近万考生参加“美国高考”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