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已成为商家赚钱的契机:花店、影院、餐厅、交友网站都摩拳擦掌等待情人节的来临。一个情人节,一对情侣花个几千元买礼物、吃饭已经不足为奇。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观与其父辈不同,更看重消费中的个人感受,但值得提醒的是,注重个人消费体验的同时,也要理性消费。
情人节拉开了鲜花市场的黄金时刻
从2月13日下午开始,大部分花店就已经忙得不亦乐乎。在北京市崇文门附近的一家花店,为筹备情人节送花的尖峰时刻,店员们已经忙了好几天。店员张昕(化名)说,今年店里共备了2000多支玫瑰花,一周前就开始有人陆续来订花。
尽管情人节被称为是鲜花市场的旺季,但张昕坦言,别看北京人多、消费能力高,情人节这天花店能不能赚钱,还得看当年的行情。比如2013年的情人节正好赶上农历正月初五,北京城中各家花店的生意十分冷清。
而今年虽然情人节错开春节长假,但由于此前,鲜花主产区云南省遭遇暴雪天气,当地14万亩的鲜花受灾,从而导致节日期间鲜花市场的供应量大幅下降。
中国花卉协会零售业分会的工作人员吴朝清告诉记者,这种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让今年国产玫瑰的进货价格翻了好几倍。去年10支玫瑰的进货价在30元左右,但今年已经达到150元。
价格上涨后,国产花与进口花的价差缩小,一家中高端品牌的花店经理表示,他们今年更多地采购了进口花。吴朝清也指出,今年零售市场的进货量中,来自厄瓜多尔、荷兰等地的进口花的占比从过去的10%上升到20%~30%。
进货成本上涨,也直接抬高了最终的定价,以张昕所在的这家花店来看,今年单支玫瑰的价格是25元,比以往上涨了70%~80%。
但这些上涨的成本并没有影响购买需求。张昕表示,其实近年来花店的生意不好做,主要因为中央八项规定后固定采购的单位少了,而且一些网上花店也给实体花店带来冲击。
为了扩大销售范围,张昕今年开始布局网店销售,并推出许多混搭的鲜花巧克力礼盒。“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创新,我们做生意也要跟上脚步。”
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的花店里,经理同样表示现在的生意不好做,寄希望于今年的情人节可以打一场翻身仗。吴朝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零售实体花店共有8万多家,而每年情人节期间都为零售业花店制造了全年最高的销售点。
情人节档期兴起
几乎每年的情人节,李洛(化名)都会和男朋友去看场电影。今年的情人节,为了躲开节日高峰和无法享受低价票等原因,李洛选择提前看电影。
2月13日晚上7时,位于北京朝阳大悦城八楼的金逸电影影城,陆续有情侣来买票。“情人节期间影城会迎来一个客流小高峰。”金逸影城市场部主管柳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据了解,情人节期间,有关爱情主题的影片扎堆儿上映,这被认为是情人节档期逐渐成熟的表现。
“严格来说,能够被称为成熟电影档期的时段主要以贺岁档和暑期档为代表,这两个档期内客流增长比较大,而情人节档期是近几年才逐渐被市场认可的。”在柳靖看来,2011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开始》后,有更多爱情主题的影片都瞄准了情人节、光棍节等爱情节日上映。
“现在每年都会有几部爱情题材的影片选择在情人节档期上映,发行方会提前布局宣传,影院方则会结合节日采取一些营销策略来吸引观众。”柳靖说。
在今年的情人节档期中,全国上映的电影有《北京爱情故事》、《一见未钟情》、《江南爱情故事》等多部作品,而当中像《北京爱情故事》,上映之前就铺天盖地的宣传,其中不仅有微博上的造势,还有连日来在报纸上刊登的整版概念广告等。
借“爱情”这股东风来扩大影响和声势的并非只有文化产业,婚恋行业在这股浪漫热潮中也从没落下。
百合网CEO田范江曾指出,婚恋行业包含网络征婚网站、婚介机构、电视相亲、以及其他的各种征婚活动。征婚网站的经济规模当时大概在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如果再涉及与恋爱相关的消费,规模能达到上千亿元。
陈雯(化名)就是为相亲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一员,在北京工作的她已经是几家相亲网站的会员,平日里有时间就会参加一些交友活动,一年下来在相亲上付出的经济投入也占了她收入的三分之一。
但陈雯是属于谨慎保守型的,一些网站提出,让她缴纳几千元升级为高级会员,更有针对性地为她介绍对象时,陈雯都拒绝了,觉得不太可靠。
今年情人节来临时,陈雯看到了一些线下的单身交友俱乐部也推出各类活动来吸引单身青年。
“以众多交友活动和一对一介绍为主,让你当天就能认识到心仪的TA”。一家位于东直门附近的单身俱乐部在网上发起了这样的宣传活动,陈雯起初很有兴趣,但仔细打听过后,她却觉得这场活动并不划算,主办方告诉她,活动的入场费要100元,但食物和饮料不包括在内。陈雯觉得这实在是太会借着情人节的势头来赚钱了。
年轻人需要怎样的情人节
“情人节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非常大。”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处长张斌指出,情人节期间的消费与日常消费的单一化不同,是具有联动性的,看电影、吃饭、买衣服、礼物等都会在短期内同时进行,所消费的金额也是平时的多倍。
从香港来到北京工作两年,欧阳威(化名)表示自己每年在情人节上的投入有三四千元。
这些钱在情人节那天变成一顿浪漫的晚餐以及礼物和鲜花。欧阳威承认自己是比较“奢侈”的一派,但对于情人节的高消费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欧阳威更重视这个节日带来的精神和情感的享受,不怎么在意投入的成本。“两个人在一起确实每天都是情人节,但往往有这样的特殊节日是刺激感情升温的好时机。”
“现在的青年消费特征跟过去不一样,他们是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一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指出,这一代人更加看到消费的积极作用,摆脱了原来对消费的道德评判,判断标准不同于以前,对节俭的道德苛求已基本没有,只需要根据自身的选择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
青年人应该过一个怎样的情人节,在邓希泉看来,首先要体现出理性的消费文化、不要过于盲目的跟风,而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作出消费选择。
特别是,具有中国青年特色的情人节应该要在情人节礼物的传递和形式上有一些创新,体现出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不是仅仅单一的照搬西方传统的互送巧克力、鲜花,要有青年人自己的创新。同时,青年人要过一个体现青年人活力和朝气的情人节,既具有东方文化内涵,又能展现中国青年群体积极、阳光、充满活力的爱情观。
“应该肯定青年群体消费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他们不只通过消费确立青年文化和社会地位,而且还通过青年消费促进消费的升级换代。”但邓希泉也指出,各色广告给青年群体带来了很多诱惑,于是产生了一些非理性消费。
以玫瑰花市场为例,由于定制风的刮起,以“一生只送一人”、“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之类的高端定制品牌在今年成为了一些电商主推的产品,因此,情人节还未到,这些玫瑰花在电商平台上就基本售罄。
但仔细看看,这些一盒不到20支的玫瑰花价格是普通花店的一倍多。
“其实市场上进口玫瑰的品质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品牌效应和宣传手法拉开了价格差距。”一家鲜花店经理告诉记者。
在张斌看来,情人节的鲜花功能性价值非常小,主要附加的是一种情感价值。而在市场的自由交易过程中,商家可能会把鲜花的价格提升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只要消费者愿意接受,高价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对于青年人的一些不理性消费行为,邓希泉表示,很多青年人抵制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培养理性消费和理财观念应尽早开始。
以往过情人节,在网络媒体工作的王坤都会花上1000元左右带女朋友去吃饭、看电影和购物,因为平日里也是这些常规的项目,王坤二人越来越觉得有点疲倦了。
“今年的情人节,我们准备去城市周边的地方走走,只要两个人随便逛逛也很享受。”过个比较节俭但又不失情调的情人节,王坤很是期待。
本报北京2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