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西南管道贵港输气站放空火炬顶端,橙色火苗炽烈燃烧。这标志着来自缅甸的天然气到达广西贵港市,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由此,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能源战略通道已全部打通。今后,每年将有120亿立方米天然气造福缅甸和我国西南地区,沿线上亿民众受益。
作为四大油气通道建设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的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
石油人总是把管道亲切地称为“管子”,在管子行进的地方,能真正感受到能源动脉的跳动,就像聆听油气在血管里流淌的声音。自今天起本报连续推出“触摸中缅油气管道”系列,以期见证中缅管道这项“超级工程”及其背后建设者的执着与奉献,同时观察在这个“四国六方”国际化商业项目中,中央企业在“走出去”时所展现的沟通、合作、共赢的世界能源建设者形象。
和想象中几乎一样,一簇橙色的火焰从十三四米高的火炬顶端腾跃出来,才建仰头盯着它,连眼睛都舍不得眨。
为了这团火,他已经在缅甸连续工作了快5年。
2013年7月15日8时,在缅甸西南皎漂的印度洋边,来自孟加拉湾的天然气开始注入管道——作为中缅天然气管线的首站,皎漂分输站放空火炬点火成功。7月28日,管道正式投产,天然气输入中国。
“老激动了。”才建回忆道。当时,这位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皎漂管理处副处长把耳朵紧紧贴在巨大的黄色管道上,听见“像北风大冬天里嗷嗷叫一样的声音”。
他知道,那是天然气在流动。露出地表的管道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摸起来却冰凉。但才建的心里却很热,皎漂站是中缅管道输送天然气回国的第一站,他的任务,就是建好、管好这只巨大的“龙头”。
在场的“新鲜血液”更加激动,这些毕业之后就直接飞赴缅甸的大学生互相击掌、拥抱。有人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有人拍红了巴掌,喊哑了嗓子。
还有来不及庆祝的工作人员。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电话,和上游输气的韩国公司沟通,并把运行的情况,向曼德勒和北京汇报。
在一片欢腾之中,天然气静静地、以大约每秒4米的速度一路向东北,向着中国的方向,奔跑771公里,到达中缅国界。它爬过高山,穿过河床,横贯田野,再跨越峡谷——一路上,早就铺设完毕的管道包裹着它,为它保驾护航。
“这是所有人的心血,也是所有人的成就。”才建说。
几小时后,在中缅油气管道曼德勒油气调控中心,同时在北京中石油总部调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一簇火焰照亮了每个人的眼睛。这是中缅边境南坎计量站放空火炬的火焰。它标志着,经过3年艰苦的建设,这条由中缅韩印四国共同投资的管道终于顺利通气。
在宽阔的肩膀和粗糙的皮肤上,堆满了这条管道的回忆
通气之后的一段时间,才建心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气到哪儿了”。他每天都给管线沿途的各个阀室打电话,直到他终于确信,管道的运行,天然气的输送,一切平稳顺利。
要不是鼻梁上的一副金丝边眼镜透露出他的经历,这位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博士看起来就是个“粗人”。
他皮肤黝黑,说话声音很大。不论什么时候,哪怕是开会、接待或是出席活动,他也习惯把灰色的制服扎在工作裤里,袖子挽起来,露出半截手臂。
作为副处长,他不爱打官腔,而是喜欢直接谈问题。作为博士,他也不爱掉书袋,而是着眼于油气管道运行的每一个现实环节。几年下来,从原油码头设计到部门日常管理,他学了个“底儿掉”。
年轻人叫他“才哥”,领导们叫他“博士”。要他自己说,“我这个80后”就是一名最普通、也最典型的石油人。
“我从前皮肤很白的!”在接近赤道的烈日暴晒下,才建一边在管理处在建的工地上转悠,一边抹着汗辩白。
他的脸颊瘦削如刀刻一般。他说自己粗略算过,这些年,每天平均睡眠时间最多也就四五个小时。“我的领导就是这样的,我跟着他们,就得到了这种勤奋的劲儿。”
天然气开始运营的当天,才建的老领导唱焕来就站在曼德勒调控中心的人群中。他眯着眼睛,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为大屏幕上、南坎计量站点燃的那簇火焰鼓掌。这位五十开外的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总经理助理身材高大,在他宽阔的肩膀和粗糙的皮肤上,堆满了这条管道的回忆。
你得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中缅油气管道由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共同组成,天然气首站在皎漂,而原油首站则在离大陆一小时船程的缅西南马德岛。此外,30万吨原油码头工程更是整个恢弘项目的第一大步。
从自然环境来看,这座小岛像漂在印度洋中的一颗明珠,美丽丰茂。但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最初,唱焕来带着才建和另几位工作人员上岛驻扎,船只连靠岸的地方都找不到。
2009年6月,由唱焕来带领着,在北京北三环附近的一座办公楼里,中缅管道缅甸项目部开始了准备工作。
每天早上,他不到6点就起床,常常像个小伙子那样,一撑就撑到深夜。通宵也是家常便饭。
那时,筹备工作的时间紧张、任务繁多,原油码头设计、缅甸作业点调研、公司招投标等工作都堆在他的案头。唱焕来早已忘记了什么“礼拜天”、“公休日”。“连轴转”一直持续到10月,所有筹备工作,全部顺利完成。
“马德岛是龙头工程,出现任何问题,后面的管道工程都动不了。”直到现在,谈起当年的认真与投入,唱焕来还是一脸严肃。
几乎没有任何休息停顿,他又奔赴缅甸,开始建设马德岛的“征途”。从那天开始,这座原本连使用淡水都靠天下雨的小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东南亚管道公司皎漂项目部经理,唱焕来最初是顺着缆绳,从木渔船上登岛的。而站在小岛上的心情,几乎只有急切和烦恼。
这座从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没有停靠过任何大型船舶,海岸周围水域的情况也没有任何数据资料可以参考。当时,租来的装满开工所需设备的货船害怕触礁,拒绝靠岸,停在1公里开外的水域,眼看就要调转船头。
“下水。”唱焕来心意已决。他带着7个前期工作人员,站成一排,手拉手向深水走去。
海水里,烂泥覆盖着礁石。他们用脚探路,用手摸索,每排查完一处,就插上竹竿做下记号。强烈的紫外线、水蛇和有毒水母都是威胁,可他们必须等到水淹到脖子才能停下脚步。4天之后,一条宽70米、长500米的航道硬是被人的双手双脚找了出来。货船得以靠岸。
如今,当唱焕来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说起这一段往事时,他仿佛又回到了4年前的海水之中。他挥舞着双手,非常激动。而那仅仅是马德岛对这位“央企劳模”的第一次实战考试。
设备上岸,他一样肩扛手提;设备上山,他走在第一个,“毒蛇要咬先咬我”。台风来了,巨大的原木被风卷起,在眼前盘旋,板房屋顶掀开,穿透墙壁。他和岛民、承建商、工人们一起,坚守着阵地。11个小时过后,因为他的提前反应和应急筹措,岛上全员平安。下雨天,只要工人开工,他就例行每日的巡视,工人不躲雨,他便也不躲。
如今,当船靠近马德岛,远远地,就能看见可供万吨货轮停靠、卸载的码头。红黄相间的机械手挺立在岸边,12个10万立方米的原油储罐高达20米。现代科技的影响力俱现靡遗。岛上多了板房、楼房,多年来靠天吃水的村民拥有了可储水65万方的水库。
后来,同事们叫唱焕来“岛主”。他总是摆着手否认,“小岛是缅甸人民的”。
“你得知道你是谁,为了谁。”唱焕来说。他说单位对自己的培养,国家对自己的哺育,是他值得奉献一生的感恩所在。
每次相聚,父亲都教他大庆精神,说石油人四海为家,个个都是“铁人”
事实上,沿着管线一路向东北,在通往祖国沿途每一处,都有海外石油人的奉献。
缅甸旱季炎热暴晒,雨季泥泞潮湿,在项目开建伊始,不少地方甚至没电没水。手机信号时断时续,道路颠簸不堪,饮食习惯也与国内差别很大。可以说,条件异常艰苦。
在东南亚管道公司,所有员工都严格执行“三个月回国一个月”的休假方式,与国内的家人聚少离多。而在工程的紧要关头,很多人甚至要待上更长的时间。
东南亚管道公司总经理姜昌亮,常常要“伏下身子,教人干活儿”。这位曾为西气东输担任副总的“老管道人”为能从事这一行而感到幸运,因为“挑战是无止境的”。
他做事低调,要求员工对待当地人友善如兄弟。投产前,他从头到尾把管线沿途跑了好几遍。“不走几遍能行吗?能放心吗?怎么决策?”当被问及那一趟趟的艰辛时,他反问道。
与此同时,他也始终尽最大的力量保障海外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物资,细到一餐一饭一瓶饮用水。
“我们的努力要让人信任、信服。”姜昌亮常常强调。而这样的努力,按照他的要求,是“365天不能放松”。
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的南塘河大峡谷穿越施工,是整个工程的第一大难点,也是国外段的控制性工程。站在北岸看去,V型峡谷撕开山脉,横亘在峻岭之间。最大坡度67.5度,最大落差203.5米,原油和天然气管道要“双管齐下”,施工难度极大。
从施工到完工,直到现在,负责运营管理的副组长老张每天都要到峡谷里走一趟,雨天就拄着一根树枝防滑。他和他的同事已经在附近的村子里租住了两年多。如今,管道有没有露出地面,下雨会不会冲刷土壤,是他心里最要紧的事。
这个“油二代”记得自己小时候,搞勘探的父亲常常不在家。但每次相聚,父亲都教他“大庆精神”,说石油人“四海为家”,个个都是“铁人”。
“我走的时候,他叮嘱我好好工作。我在外的时候,他说自己一切都好。我回来的时候,看他越来越老,越来越驼(背)。”从小到大漫长的分别并没有淡化父子之间的感情。眼下,换老张自己远离祖国和家乡,说起父亲,这个跋山涉水都不在话下的北方汉子忽然红了眼眶,急忙背过身去。
团圆的欢乐,映衬出每晚躺在异国他乡床铺上翻看亲人照片的心酸
2012年2月15日凌晨,欢呼声中,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另一关键控制工程——伊洛瓦底江定向钻穿越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告捷。如今,近两年之后,石油人依然在江边奋战。
伊洛瓦底江,这条缅甸第一大河,正是从中国发源,一直流到这些游子身边。
江边板房里,简单地摆放着床铺、小桌和生活用品。而最显眼的,莫过于床下一双又一双沾满泥泞的雨靴和工程鞋。工作人员的营地和工地不过几十步远,可以说,他们就生活在工作之中。
管道局穿越公司伊洛瓦底江项目副经理范培焰已经在工地上过了好几个春节。上一个除夕,他组织同事和工人们开了个“小春晚”。起初,大家嗑瓜子、剥橘子、聊天唱歌看电视,气氛还挺热烈,可快到敲钟的时候,电视里播放着世界各地向祖国人民拜年的画面,会议室里一下子就静了。
很快,有拨通电话的声音响起。“妈,给您拜年。”一位员工打破了寂静。接着,拨往祖国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通了,想念通过讯号传送到祖国境内。
事实上,中缅管道缅甸段的大多数中国石油人,无论在郊野与管道相伴,还是在城市忙碌案头工作,这几年大部分的春节,都在海外度过。
今年除夕,正好赶上假期,才建终于回家了。他和妻子在北京置办了不少年货,塞满了整个后备箱,驾车向老家秦皇岛进发。而这位石油人两岁的小儿子,也用咿咿呀呀的童音,灌满了父亲的耳朵。
才建到家那天,孩子已经睡了。早晨,醒来的小男孩盯着父亲足足好几分钟,不敢说话,也不敢笑。那一幕,让这个每晚都躺在异国他乡的床铺上翻看手机里儿子照片的男人心酸不已。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抽出几乎全部时间陪儿子,逛公园,讲故事,该严厉的时候,也会强忍心疼说上几句狠话。
“爸爸去上班了。”他教儿子,当别人问起爸爸去哪儿时,就这样回答。但年幼的孩子还弄不懂这些,只是当车子接近老家时,他忽然嘟起小嘴,呢喃着“大海、贝壳、奶奶”,那是上一次回乡的记忆。
“所以他咋也不会忘了我。”才建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了,他的另一个在缅甸工作的同事,回家走到楼下,父子俩互相都看见了对方,但谁也不认识谁。
在才建心里,还惦记着另一些“大孩子”,他们是皎漂管理处的大学生。对这些“新一代石油人”,才建手把手教他们看图纸、学新知识、钻研业务,舍不得他们荒废时间和青春。他也关心他们的“人生大事”,生怕驻外太久,把年轻人“耽误”了。为此,他没少和他们唠嗑,传授“哄老婆”的经验,也开导他们为事业奋斗。
这个闲下来就手不释卷的博士最大的愿望,还是把老领导教给他的东西传下去——不论是创业拼搏的石油精神,还是全面发展的业务能力。
如今,管道建成,在未来运行管理的过程中,他希望自己能培养一批走到这个行业任何环节都能“硬梆梆”的年轻人,那是他的首要任务。
“未来有一天,你会发现,我们石油人搞‘歼灭战’,还就是比别人强。”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