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民调探询老家意味:52%受访者愿回去发展事业

收入水平低、工作机会少、人情包袱重是阻碍受访者回老家的主因

本报记者 孙震 实习生 段冰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20日   07 版)

    扫二维码,参与更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民意调查

    春节期间,很多人不仅要和家人团聚,还会回一趟老家。有的人从老家走到城市,回老家就等于回到了儿时的记忆,还有的人几辈人移居城市,老家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个遥远的概念。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合作的调查(50128人参与)显示,52.6%的受访者今年回老家过年。在他们眼中,老家的“交通方便了”(11.5%)、“新楼更多更高了”(10.3%),不过与此同时“人情味淡了”(21.5%),“环境被污染了”(11.5%)。调查中,25.5%的受访者在一线城市,23.8%的受访者在二线城市,14.7%的受访者在三线城市,8.6%的受访者在县镇,25.5%的受访者在农村。

    人们回老家有了一种“近乡情更怯”情绪

    对受访者来说,老家的概念是“父母家”(29.4%)、“出生所在地”(20.2%)、“祖籍所在地”(16.8%)、“度过童年的地方”(15.6%)等。提起老家,受访者想到的词语包括:温暖(29.9%)、回忆(16.1%)、贫穷(13.5%)、老人(9.0%)、淳朴(8.3%)、落后(5.2%)等。

    80后王琦(化名)目前孤身一人在北京打拼,父母亲人都在陕南老家里,每年他都会回老家过年。王琦从小在农村长大,在他看来,老家装满了儿时的记忆,“因为最重要的是亲人,所以老家是一家团聚的地方。”

    每次提到老家,王琦想到最多的就是那些留在家里的老人。“年轻人基本都出来工作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挺严重。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医疗和平时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条件还是非常落后。”

    已经在深圳扎根多年的张兵(化名)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父母目前还在湖南老家生活。虽然孩子现在还小,但他还是坚持回老家过年。对于张兵来说,外面再苦再累,能靠双手给老家盖间新房,是最大的心愿和期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司汉武认为,家乡是传统农业社会或乡民社会历史的产物,根基是在农村。“很多现代人认为搬到了城市就脱离了农村,但是无论怎样追溯,根源都在乡野间。”老家即故乡,那里是情感的寄托,有儿时的玩伴,与现代社会截然相反的淳朴人际网络。对于故乡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和教育的,这种情愫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但是,现在人们回老家有了一种‘近乡情更怯’情绪,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他们回到家乡后面临的是各种不习惯和不适应。”司汉武说,“近乡情怯”的情绪是对家乡落后现状的无奈,出身农村的人回乡后的尴尬就是农村在衰落,自己却无能为力。“如果故乡的建设能和大城市一样,谁也不会愿意背井离乡。”

    “人们总有建设家乡的情怀,但是缺少施展抱负的基础”

    调查显示,33.3%的受访者认为近些年老家变化很大,44.4%的人觉得一般。变化主要表现在既有“人情味”(21.5%)、“环境”(11.5%)和“乡土味”(10.6%)不如以前,也有“交通”(11.5%)、“楼宇”(10.3%)和“经济”(4.1%)等比以前发展了。也有人感觉“人口减少了”(8.0%)、“老房子减少了”(7.8%)、“乡村萧条了”(7.0%)。

    王琦目睹了老家从贫穷的小山村变成现在的小城镇的过程,虽然在物质层面的改观非常大,但是他也觉得这些年的发展使得家乡的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楼房多了、道路宽了,但河水脏了、鱼虾少了。”

    张兵也发现老家的变化很大,一方面是居住环境的变化,一直在修路、建新房;另一方面是人的变化,老者老矣,子女长大却不断远离。

    目前在广西柳州政府部门工作的关春(化名)的老家在重庆,他觉得将来回家乡工作挺好的,“老家毕竟是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人脉比较广,双亲又在身边,赡养老人方便。”

    张兵在深圳的工作已经稳定下来了,“当初也有混不下去的时候,也回过老家,可是小乡镇、小县城根本没什么赚钱、工作的机会,最后我还是回到深圳。老家总体来说经济环境不好,一方面对个人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后代,为了他们我也得在适合的环境下继续打拼。”

    调查显示,52.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回老家发展事业,但“收入水平低”(34.6%)、“缺少工作机会”(19.1%)、“人情包袱太重”(14.7%)、“医疗、教育条件差”(8.5%)和“缺少健全社会保障”(7.0%)是阻碍他们回老家的主要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发展管理系教授汪力斌认为,目前农村地区工作机会较少成为限制年轻人回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地区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效益相对来说比较低。“很多年轻人非常重视社会声望,而农业生产似乎并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司汉武认为,现代社会各方面的限制,使得想回家乡发展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他们目前只能满足小家庭的需求,还没有负担整个村落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农村的问题,既有社会发展的趋势使然,也是公共财政对农民、农村、农业长期忽视的结果。“人们总是有建设家乡的情怀,但是很少获得基层政府的配套支持,没有施展抱负的基础。”

    要让老家变得“可以回去”,司汉武认为,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回乡创业,将城市的发展机遇引入家乡,结合农村特有的一些优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离乡人自身也要不断寻求发展的机会,努力发现家乡有价值的资源,在农村搞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59.8%的受访者会在老家养老

    在养老问题上,81.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父母会在老家养老,59.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在老家养老。

    作为80后年轻人,无论王琦、张兵还是关春,养老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似乎都过于遥远,他们纷纷表示目前还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应该不会选择在老家养老。

    在北京闯荡的周年华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出外求学一直到在外工作的七八年间,家里都是爸妈两个人,“每次回家看到他们我很心酸,我回去他们很高兴,平时冷冷清清的,如果他们生病了我也不能立刻赶到,还是周边的亲戚邻居能帮上忙,有时候都觉得我这个儿子白养了。我虽然很想在父母身边,但是目前条件还是不允许”。

    老家在湖南的张兵告诉记者,他对老家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是比较留恋的,尤其是南方山水之间的乡村景色很美。“听说现在很多人都在搞养殖、种植,效果还不错,我觉得这也是一条发展的路子。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老家的人情味儿,在外时间长了,总是能想起来老家的那些熟人朋友,当年大家在一起很快乐,所以现在这也成了我每年回家的动力,总想回去看看,看看大家好不好。”

    司汉武认为,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丰富的工作岗位和农村闲置的劳动力带动了人口的流动,而流动又集中在青壮年劳动力,老人成了被留下来的人;另一方面,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在老年人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老人社保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相关措施落实还不够彻底,导致留守老人在生活、心理等方面产生很多问题。

    “在解决留守老人问题上现在能够做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养老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职能建设。”司汉武说,应加大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以服务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为主,建立留守老人和空巢高龄老人救助站。在救助方面不仅是物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

    说到老家的发展优势,汪力斌认为,特色和安全农业很值得重点发展。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问题非常重视。“如果能发展特色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放心,那么在效益、发展前景方面会比较好。”

    对受访者来说,老家最令他们留恋的地方就是“亲戚和长辈亲情”(49.0%)、“亲近土地”(13.8%)、“生态环境”(10.8%)、“乡土文化”(9.0%)、“乡情民风”(8.1%)和“古朴村貌”(6.1%)。

    (调查合作伙伴:手机腾讯网《立场》栏目)

高端餐饮争推团购 2014年将成餐饮业洗牌之年
78.4%受访者认为“小家庭时代”也应重视家风传承
民调探询老家意味:52%受访者愿回去发展事业
美丽中国、岭南园林
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