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时不常就有一些地方旅游局的朋友进京,说去国家旅游局汇报当地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出差,也总能碰到不同地方在热火朝天地举全市之力争创5A级景区。对于一些地方来说,争创5A级景区,成了“一把手工程”。大致问了一下,一个地方要完成创建5A级景区的硬件设施,五六亿元的投入总是要的。甚或更多。
对此现象,一直很不以为然,觉得不少地方已经把争创5A级景区当作政绩工程。评上5A级景区就一定引来客流的增长吗?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吗?真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多少好处?
然而,最近一次去闽西出差,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在古田旅游区,龙岩市古蛟新区旅游产业发展局局长张经涛指着古田会议会址前的一大片油菜花地说:创5A当然好啦!以前这儿的环境可不是这样。创5A级景区以来,景区环境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变了。虽然从政府财政上也许不会有太多增长,但如果5A创建成功,最先受益的一定是本地居民。当时,我听了一笑,心下存疑,屁股决定脑袋的事,长远是否真的惠民,拭目以待。
再去永定。2011年,永定土楼和南靖土楼联合以“福建土楼”创建5A景区成功。问同样的问题,永定县宣传部副部长阙俊聪给了同样肯定的答复:政府收入先不论,当地居民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5A级景区创建成功后,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确实都有很大增长。他给出的数字是:2012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7.8%,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3.8%,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4%上升到18.5%;2013年,永定县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同比增加7.2%,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1.6%。
阙俊聪说,以前像景区门口人车分流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推进起来都很费力,但创5A景区后,一切都解决了。这又是一个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的例子。
一直以来,旅游业究竟是走政府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成为一些专家学者争论的话题。从理论上讲,我是偏向市场主导型的,但从各地的实践上看,尤其是在旅游产业基础薄弱的一些地方,起步阶段,政府主导型更能在短时间见成效,这点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明显。
以创建5A级景区为工作抓手,推动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管理服务水平,拉动消费,也许正是多数地方政府热衷于创建5A级景区的原因,同时也是结果。而这也正符合了国家旅游局开展5A级景区创建工作的目的:“促使各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善硬件设施,强化管理以提升软件水平”,在全国600多家4A级景区中,筛选出一批“质量过硬、满足境内外游客需求、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景点”。
不是要为5A唱赞歌,而是在地方开展工作,跟写新闻一样,也需要一个过硬的“由头”,而争创5A级景区就是这样一个“由头”,抓手。
曾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争创5A级景区工作总结。执笔人在表扬了“领导挂帅,举措有力,行动迅速,成效显现”后,如实写道,之所以创建不成功:
“一是得分不高,差距较大。5A级景区标准评定细则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总分1000分,要求达到950分以上,我市自评分仅535分;二是景观质量评分细则,总分100分,要求90分以上,自评分仅58分;三是游客意见评分细则,总分100分,要求 90分以上,自评分仅60分。5A级景区要求近3年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不少于6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人数每年不少于5万人次,而我市境外游客人数差距较大。三是任务急重,进度不快。对照创建标准自查,在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八大类216个项目中,我市能得满分只有38项,整改完善后能得分有140项,现为空白有38项。”
在创建中,即使没评上5A级景区,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硬软件也能得到改善,找出差距,是件好事。
就这个话题,原本来想写篇义正辞严的言论,直指地方政府把争创5A级景区当形象工程,多出去走走发现,动嘴总是容易的,而在一线实践起来,情况千差万别。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