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2月2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世说心旅

那些眼见不为实的历史景点

鄢光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28日   12 版)

    拍摄于1967年的《龙门客栈》是武侠电影的里程碑之作,爱好者至今的必修课。导演胡金铨电影中的事物,必有出处。《龙门客栈》中,东厂的高帽子、锦衣卫的服装、上官灵凤的斗笠都有来历。胡金铨亲手缝制锦衣卫衣物图样,后辈同仁拍电影,如徐克、郭南宏等武侠大导演,只要是拍锦衣卫,大多都是直接使用《龙门客栈》那套。当年,胡金铨想尽量调查事实和史料来制作服装和道具。而在港台,没有专门的机构可以帮忙做考证,专家又请不起,只有“克难”自己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找到一张锦衣卫千户的画像,工笔画,很详细,确如明史上所写:“着红底绣锦衣,配倭刀……”

    这个形象胡金铨不敢用,据他自己事后的访谈说:“身穿红底花袍子,腰里挂着日本武士刀,虽写实,观众一定骂街!”在随后的40多年里,没有一个导演敢把锦衣卫配上日本武士刀在荧幕里出现。影视作品对历史真实的还原,是以观众的喜好为标准的,过分地强调真实往往费力不讨好。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也一样,尤其是在历史景点中,考据狂必定是不受欢迎的。

    有一回陪老婆和儿子去景山公园看花,路过一个指示牌写着“崇祯皇帝自缢处”,老婆说去看看。看就看吧,我也不想扫她的兴。小时候春游,这个地方还是一棵小树,当时就说的是原来那棵已经枯死伐去了。而且,伐去的那棵枯树,也不是明朝古树。现在的那棵歪脖老树,据查是1996年从建国门一带找的一棵道旁树移栽过来的。这些话要是在当时说,一定会遭白眼,也就忍住不说,跟着往前走就行了。

    到了地方,果然是有导游带着旅行团在此驻足,导游正在讲崇祯皇帝在这棵树上吊死的前后经过。讲完后,就讲崇祯非常勤政,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听到崇祯是个好皇帝,我当场惊呆了。在《明史》里面对思宗(崇祯)的评价里有:“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这是对崇祯比较中立的评价。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虽然肯定了崇祯非常勤奋,但是他能力和权力相差太大,一个不胜任的人在他的职位上干的越多错的越多,所以崇祯的勤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而相对于正史,金庸小说《碧血剑》的读者群不知要庞大多少倍了。以金庸小说的发行量,我甚至都相信,每一个念过初中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会受《碧血剑》的影响,对崇祯都有极恶劣的印象。崇祯中了反间计冤杀了守边大将袁崇焕是《碧血剑》的主线,书尾的《袁崇焕评传》则写:“然而为什么终于杀了他?显然,崇祯不肯认错,不肯承认当时误中反间计的愚蠢。杀袁崇焕,并不是心中真的怀疑他叛逆,只不过要隐瞒自己的愚蠢。以永远的卑鄙来掩饰一时的愚蠢!”金庸对崇祯“卑鄙狠毒”的形象刻画,估计也是崇祯最大众化、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了。

    我正在等着游客中是否有人对“崇祯是个难得的好皇帝”进行诘责和反驳,可是发现所有的听众都漠然,据我观察,他们从一开始对这些讲述就都很漠然。导游在这个点儿的讲解已经结束了,自然就带着团队离开了。我非常想就此机会,跟老婆说一下,为什么我认为崇祯并不算是个好皇帝。话刚开始,发现她也不感兴趣。

    这才去想,其实绝大多数人的到此一游,只是放松和娱乐而已。对于史家一直有争议的崇祯自缢地点,比如黄云眉先生认为崇祯自缢于北海公园,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崇祯死于管园人的小屋,没有多少兴趣。更不用说,树到底是哪棵,是槐树还是松树,是移栽的还是原生的。至于崇祯到底是不是好皇帝,更是不在兴趣范围之内。

    就像现在已经深入人心、遍布华夏的“关公夜读《春秋》”的形象——关公坐在凳子上手拿一本线装书。如果,非要去和人辩白关公生活的年代是没有凳子和印刷术的,这一定是件不得人心的事。要是再进一步引用《三国志》里的记载,说关羽是个粗人,有文化的其实是张飞,就算读《春秋》也应该是张飞读。那就真是没事儿找骂型的了。

    日本铸剑技术在中古至近代领先世界各国,这个基本事实其实没有多少不同意见,明末崇祯年间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提及“倭刀出鞘,暗室生辉”之赞许。史书也有记载,明朝锦衣卫朝仪佩带绣春刀,奉皇帝令支援明军前线作战时,锦衣卫是使用“兵器司”购买的日本武士刀作战。但这绝不妨碍在各种影视形象中,锦衣卫可以使用各种武器,但绝对不会用日本刀。

    在很多历史景点中也一样,不能深究,娱乐一下就好。

鄢光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2月28日 12 版

炸鸡与啤酒的力量
一袭素衣最土楼
那些眼见不为实的历史景点
“感动中国”中有一份来自古井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