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0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舆情指针渐入“两会时间” 刮骨疗毒式改革方能攻坚

本报记者 王梦婕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03日   03 版)

    祖毅制图

    中青舆情监测室今日发布了第八期《中青月度舆情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胡同串门儿“看街坊”,“习大大”“李总理”漫画像出炉以及国务院开“晒”权力清单,分别位居舆情满意度前三名。黑龙江、浙江两地“伤医案”和河南多地建“非正常上访训诫中心”,则排名倒数。

    不同以往的是,随着议政高峰“两会时间”将近,本期舆情指数中,不仅涉及各项权力改革的举措加速驶入快车道,涉及各地代表委员的舆情,也频频“冒头”。

    亲民、改革、反腐和安全,构成了今年2月前20大舆情事件的“关键词”。刮骨疗毒式的改革方能攻坚,则是本期舆情指数的核心启示。

    习近平“看街坊”:担当赢得掌声

    习近平主席胡同串门儿“看街坊”,图解“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李克强漫画像被“点赞”,乃至月球车玉兔微博“卖萌”……翻开2月中青舆情指数,舆情满意度的前7位中,处处透着一股“最炫亲民风”。

    舆情满意度平均90分以上,佐证了上述舆情事件的认同度。这已不是领导人第一次与社会公众的“创意型互动”。

    中青舆情监测室观察到,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吃庆丰包子,就让本届政府的“改革”和“反腐”形象拼图中,又加进了“亲民”二字。上个月,此类“接地气”的做法愈加凸显。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月初,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媒专访时的幽默回答,数日后,变成了一张附有漫画形像的图表新闻。

    2月19日,这则名为《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根据官方媒体公开报道等不完全统计,画出了一张“习大大”的行程表:自十八大至今的近15个月里,习近平国内考察调研、出访、参加各类会议共80余次,足迹遍及国内三分之一的省份和世界五大洲。

    而习总书记的卡通形象,更是首次在官方媒体上出现。有网民直言“萌翻了”。有网民分析:“相比国家大事,民众同样关心领导人的衣食住行,这样的习大大,让我们感到很近。”

    中青舆情监测室分析认为,在官民声音时常出现在“两个舆论场”的时代,草根网民压倒性地“点赞”并不多见。十八大后,领导人与公众的沟通方式变得更加时尚和现代,但其赢得掌声的深层原因,用一位受访学者的话说:“对领导人的小调侃,反而让领导人显得更可爱。因为这是一种自信,折射政治空气的宽容。”

    2月25日,新浪微博网民“国安低调哥”发布的一条“习大大来南锣了”的微博并附图,则将这种正面效应推至顶点。1小时内获上万次转发,从信息覆盖率到舆情满意度,五项指标平均得分97以上是此事件的舆情“成绩单”。

    “大大穿得很朴素。”“简朴,和善,没架子。”讨论声中,有细心的网民注意到,那一天,全国多地遭遇的“十面霾伏”仍未退去。

    于是,不少媒体在此举中看到了担当。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尽管不知道习近平此行在南锣鼓巷是否吃了传统小吃,但他却与百姓一起呼吸了雾霾空气。在持续的空气污染里,习近平与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虽然有热心的网友表示,“习大大赶紧回去戴口罩”,但这样的举动更多地被称为主席和民众“同呼吸,共命运”。

    还有外媒注意到,习近平的走访,关注的话题包括交通拥堵、食品安全、胡同安居等等,“几乎涵盖了一名普通百姓面对的衣食住行所有问题”,“(他)与普通百姓一同担当着中国的未来,这种正能量将促成双赢的结果”。

    “权力清单”背后是改革逻辑

    相比“亲民”这块政府形象拼图,“改革”和“反腐”,更加需要担当。

    本期舆情指数排名满意度前7位的事件中,改革是又一鲜明主题。国务院开“晒”权力清单“求监督”,中央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中央政法委以严控“减刑假释”遏制司法腐败,三个事件的满意度,平均达92.53分。如果说它们背后有一套相同的逻辑,那就是改革归来,快马加鞭。

    “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这一说法已无需论证。过去十年,有网民不时叹息“改革死了”,而知名微博账号“刘胜军改革”却在近日写道:“三中全会《决定》标志着重启改革的开端。”“中国重启改革,应从2014年两会开始”。

    中青舆情监测室观察到,尽管两会尚未开始,但三个事件共同释放出的“权力收束”信号,已让不少网民感受到了“改革春天的气息”。

    国务院主动“开晒”权力清单,把1031项审批事项对公众一一交底。中青舆情监测室发现,有五成(52.7%)网民将此举与“将权力关进笼子”相联系。

    “政府喊一千句改革口号,不如真割自己一刀。”据本报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国务院已先后取消、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对这次“晒”清单,曾经制作过一张4.4米长的“万里审批图”的商人曹志伟说:“过去一个大审批下面还有子审批,子审批下面还有孙审批,只有晒出权力清单,才能釜底抽薪。”

    “这份审批项目清单,让‘权力’二字不再抽象,一目了然。”有媒体这样形容。还有媒体干脆认为,此举是改革的一个“新起点”。

    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的成立,尽管信息覆盖率(79.10)并不高,但其战略意义同样不容小觑。

    中青舆情监测室观察到,相比普通网民和一些意见领袖的“一知半解”,互联网业内平台虎嗅网的理解,已先行一步。它用“互联网上的国家意识苏醒了”来总结网信小组的意义,认为“此举结束了我国网络治理‘九龙治水’的局面”。

    “最高决策者首次兼任信息化工作小组组长,首次提出‘网络强国’目标,首次确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排序,这都是破天荒头一次。”虎嗅网评析。而拥有104万粉丝的互联网业内人士王冠雄则分析,网信小组给普通网民的改变,或许是: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将不断建立和完善,你的网络隐私将不再“三不管”。

    2月,同样被改革逻辑贯穿的,是中央政法委对不规范的减刑假释主动“亮剑”。

    有媒体评论称,“一个官员被判十几年重刑,但入狱一两年就“保外就医”出来了,这种用权钱“赎身”的情况,“打击的是千百万人对国家的信心”。

    此次中央重拳出击司法腐败获90分以上舆情满意度,正在于它契合了网民让减刑假释不“假”,让“提钱出狱”、“免死—减刑—假释”等“捞人”流程成为历史的期待。

    富豪“双刘”沦陷倒逼刮骨疗毒

    两会召开在即,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关的舆情事件,比以往受到了更多关注。

    代表委员该为谁服务?答案不言自明,但曾是政协委员的富豪“双刘”接连沦陷,却让不少网民发现了改革和反腐的又一“深水区”。

    2月20日,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检察院通报:原四川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刘维等36人,因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经营和包庇和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等21项罪名,被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几天后,前全国政协委员刘迎霞被宣布撤销委员资格。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发现,六成以上(63.2%)网民关注的是中央壮士断腕的反腐决心,三成(30.7%)网民在追问,二者背后的“保护伞”是谁?

    事实上,富豪“双刘”与政界“大老虎”的非一般关系,早就为外界所瞩目。中青舆情监测室认为,“双刘”沦陷表面:在中央“勤打苍蝇,敢打老虎”的决心之下,官僚与资本的畸形共生关系“再也行不通了”。

    另一种来自网络平台的声音更值得注意。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写道:“我关心正在审判的四川黑社会头子刘汉一伙,刘汉曾是三届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拥有20项荣誉称号;我更关心现在各级人大政协中类似刘汉者还有谁。”网民“窝窝网事”的吐槽更一针见血:“还有多少个刘迎霞正在开着‘两会’,制定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政策呢?”

    中青舆情监测室认为,“双刘”都曾经手握参政议政或为人民代言的权力,而“权不为民所谋”让他们走入歧途,也倒逼着一场“打铁自身硬”的改革。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重树对“权力不被滥用”的信心,还有更多的谜团有待揭开。比如,刘迎霞为何被免去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她2005年随同出访的“高层”是谁?其“发家”究竟有无猫儿腻?类似刘迎霞的政协委员还有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都不该成为秘密。

    “公正,透明,平等”,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而言,民众的期待很多,也可以很具体。这三个词可以概括,而要实现它,却需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与担当。

    相关文章:

    习近平胡同串门“看街坊”高居舆情满意度榜首

习近平胡同串门“看街坊”高居舆情满意度榜首
舆情指针渐入“两会时间” 刮骨疗毒式改革方能攻坚
“我们不会害怕,我们决不屈服”
84%公职人员自感“公款吃喝”减少
代表委员建议将防性侵纳入义务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