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3月0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走到群众中间就会有答案

国网冀北电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助推大学生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08日   04 版)

    巡线现场

    大学生记者为完成工作的供电职工擦汗水

    校媒记者分享寻访体验

    大学生记者采访唐山康复村“村民”

    马背电工李国军在巡线路上

    2014年春节前,5名年轻人从西藏、新疆、天津、河北赶回北京,专程到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拜年,与冀北电力人交流成长经历。

    2012年和2013年暑期,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和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组织了“央企社会责任寻访”公益体验活动,来自全国39所高校的40名大学生记者先后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供电公司、唐山供电公司、张家口供电公司基层点,发现、感知国家电网一线职工践行社会责任、走群众路线的事迹。当年参加寻访活动的一些学生在国网一线职工奉献精神的感召下,有的到西藏工作、有的去新疆、贵州支教,他们对那段火热青春记忆尤深。

    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北大毕业生张宸参加了2012年冀北承德供电寻访活动,2014年春节前,张宸专门给国网冀北电力写信汇报学习、工作经历。目前在新疆阿勒泰支教的、南开大学学生马宇平寄也来了贺年卡,表示感谢。5位年轻人相约回访国网冀北电力,分享了这两年的变化和收获。国网冀北电力副总经理周吉安坦言:“同学们的成长和回访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央企社会责任寻访公益体验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搭建了了解基层、收获成长的平台,国网冀北电力也从大学生寻访活动中发现自身价值,凝聚责任,走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

    一堂人生课伴我去西藏

    2012年7月,我参加了由中国青年报社和国网冀北承德供电公司共同举办的“央企社会责任寻访”活动。

    9天行程让我最难忘的就是电力工人到了百姓家里,百姓的笑脸和热情。他们的笑容是从骨子里对队员们的认可,他们的热情是对队员们最好的赞美。

    其实,队员们做的工作很有限:维护日常的电力运行,利用去镇里的便利给村民们捎些日常用品,照顾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但就是这些小小的事儿,就让村民们对这些电力工人有很深厚的感情。无论是绿舟、马背,还是特色服务队,他们都是从点滴细微做起,都是为百姓着想,知道百姓的需求。感动之余,我时常困惑: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电力工人受到群众如此高的评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再响亮的口号都不如一件扎扎实实的实事。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话虽很朴实,但这正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最应该学习和反思的。

    我们当下的青年人应该思考我们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努力。现在,北京大学每年去基层和西部就业的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虽然人数依然很少,但这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一线服务群众的基层工作大有可为。

    这段寻访经历,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很长时间里,他们与百姓亲如一家的情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也成为我果敢地走进世界屋脊的最大动力。

    此时,我打心眼里感谢承德供电的师傅们,感谢他们为我上的这堂人生课。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可以站在时代的前沿,有一番作为。

    张宸 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北京大学毕业生,参加了2012年国网冀北电力(承德站)社会责任寻访活动

    平凡中有伟大

    一位冀北电力人跟我说:“如果我们的服务能够变得像空气,让百姓感觉不到但却必不可少,这是我们最高的境界”。时隔两年,我已忘记那位长者的名字,只是每当万家灯火、教室明亮,总能清晰记起这句话。真正明白“像空气”的深意,我对电力工人犹生一分感恩。

    京津冀高校传媒走进冀北承德供电公司活动已近两年,但在我脑海中仍清晰与深刻。历时9天的行程,走访承德、宽城、兴隆和滦平4个县,驱车2000公里,走访每个县的基层供电所,在大山里寻找央企流露在百姓之间的责任与用心。

    为了寻找国网冀北电力“户户通电”工程的两户人家,我们在一座深山中跋涉。没有路,石子隔着登山鞋把我的脚硌得生疼,抬头看同行的电力师傅,只穿着一双家常鞋。

    孙杖子村地处两山之间,悬崖峭壁,山高路陡,交通极为不便。电力工人说,“山里这些看似不太起眼儿的线路是由13根电线杆儿托起的。每根都是我们肩抬人扛一点点弄上来的。”  

    一根长10米、重达400多公斤的电线杆,需要30个人肩扛手抬。从山脚下抬到海拔600多米的山顶时,至少需要16天的时间。这一切,却只是为了兴隆县蘑菇峪乡孙杖子村在这座深山顶上的两户人家通上电,兑现一个企业对社会的承诺。

    13根电线杆上的坑坑点点、划痕斑斑,记录着一个央企基层服务最真挚的内涵。而这,也只是国网冀北电力“户户通电”工程的一个缩影。

    在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生活本该如此的时候,殊不知,有太多的人在为我们普通的生活保驾护航,让我们懂得这些电力人的“你用电,我用心”的责任。 

    这数以万计的电力工人,用责任保一方光明,值得青年人敬佩。他们是冀北电网的最细触角,是毛细血管,必不可少,让央企的社会责任因基层服务而丰满。

    有人说,世界上的幸福有两种,一种被人呵护帮助的幸福,另一种是被人需要的幸福。在两年前的寻访中,有一群人带我深深感受劳累中的第二种幸福。

    在河北省宽城县潘家口水库,电力服务队员大多黝黑、寡言、质朴。可他们不止是电力工人,还是水库人民通往镇上的“绿舟”。

    从库区到镇上往返要两个多小时,他们都怀揣着某位村民的存折或是一张张记满所需物品的纸条。回程的铁皮船上,柴米油盐等都是库区百姓的嘱托。这一份数十年的坚守是他们自愿承担的、不计时间金钱的付出。

    宽城县的一位电力师傅告诉我:“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伟人,但把平凡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一种伟大。”这是在寻访完成后,在我脑海中回响最多的一句话。

    央企社会责任寻访的人生际遇,让我对社会工作、基层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年夏天我将毕业,我选择了参加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去贵州支教,去基层中锻炼成长。只有接地气、了解基层、了解国情,经历基层一线、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自己。

    米梦凡 河北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已报名2014年贵州长顺县支教生,参加了2012年国网冀北电力(承德站)社会责任寻访活动

    点亮万家灯火 守护光明长城

    参加央企社会责任巡访——“京津冀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活动之前,我对于央企的真面貌知之甚少,但是短短的九天,我明白了作为央企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四个字含义的分量。

    2013年7月12日,寻访的第五天,我们参加“迎峰度夏”巡护万顺线第二回路140塔到147塔的工作。当时巡护队焦敏铭队长介绍道:这是蒙西电网能源输送至京津唐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因为是超高压线路,巡线工人必须每天仔细检查每个杆塔、绝缘子和线路的清洁及无损。他们通常要早上六点出发,根据路况,每天巡视20到40座杆塔不等。

    我们用了3个小时,跟着巡护队走了7个杆塔。刚走了一半,就已经汗流浃背了。由于野外没有补给,为了减少负重多巡一些线路,工人们只带很少的干粮走一天,到晚上才能好好地吃顿热饭。每当有重大保电任务,杆塔下都会要求留人看守,防止意外发生,十天半月不能回家都是常事。

    同我们一起巡视的一位电工肖大爷已经这样巡视了30年。看着他,言语已经不能表达我们的钦佩,只有深深地鞠一个躬。巡线工人们用他们的坚守和奉献,默默无闻地保障着京津唐地区的用电安全。

    河北省宣化县官厅梁村是一个只有五户人家的自然村。我们驱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崎岖的土路,才来到一户老人的家中。几位电力工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查表收费,而是拿出了面条和药品。老人们见到杨春江等人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一位老大娘还唱起了山歌。

    村子到外面是几十公里的山路,也意味着几十公里的供电设施。电表上显示:两个月只有不到60元的电费、五户一个月也就是100多元,成本是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的。看到我们的不解,杨春江解释说:“成本收不回来也得来,从电线架到这里那天起,就注定收不回成本。可是为了村村都有电,不能丢了这几户人家啊。”

    为了几户百姓用电的便利,供电企业可能要有几百倍、几千倍成本的投入,这就是央企的社会责任最真实的体现。电力职工每个人都清楚并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网冀北电力的“社区光明同行”这个承诺,他们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央企的担当。

    9天,1500公里,让我感悟到一句话——“点亮万家灯火,守护光明长城”。作为电力员工的子女,过去我对父辈的工作不太了解。通过寻访活动,看到冀北大地上的巍峨长城,我才感受到父辈职业的神圣,是他们艰辛的付出,才有了万家灯火。这种职业精神会成为一生的精神财富。

    王瑞笛 沈阳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国家电网职工子女,参加了2013年国网冀北电力(张家口站)社会责任寻访活动

    唐山康复村 22年的坚守

    这两年,每年夏天都是那么精彩。我有幸作为校媒记者参加了两届国网冀北电力社会责任寻访活动,每次寻访活动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无论是承德还是唐山,基层电力系统的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山康复村的“村民”,是一茬又一茬的电力工人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康复村是1992年唐山政府及各类公益组织募资建成的无障碍村,村民均是在唐山大地震中造成下肢瘫痪的灾民。自落成之日起,村里常常迎来唐山供电公司的年轻人。1996年5月25日,国网冀北唐山供电公司志愿者们10人一组,轮流将坐着轮椅的10位康复村村民抬到山顶。360多级台阶,半小时,他们汗流浃背。村民说:“他们流汗,我们流泪。每一个脚步都重重地叩在我的心上。这辈子,我永远不会再忘记!”

    村里大部分村民都五六十岁了,起初甚至连电脑开机都不会,然而在这些村民中,很少有人不会上网、发微博,甚至还不乏几个花甲的“微博达人”。 他们都是供电公司员工手把手教出来的。

    2012年6月,韩村长的夫人“康复村-百灵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刚听别人说唐山市博物馆建好了,里面又是什么样呢?”很快,冀北唐山供电公司的“sjy小”回复了:“第一时间和你们负责人联系,会竭尽全力帮忙的!”三天后,青年志愿者们便推着村民参观了新博物馆。

    自1992年康复村建成至今,供电人就未曾离开过。这不仅是一种恒心恒力,更是一种品德和境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走到百姓中间就会有答案。供电人的努力,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原动力。

    王会玲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驻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参加了两届寻访活动

    承德寻访和我的西部情缘

    2012年夏天原本是一个平常的暑假。不曾想到,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供电公司,给了即将毕业面临人生选择的我更多的勇气和决心。

    9天的时间里,我们深入库区、草原、山林,和电工师傅们同吃同住。第一次走到电力一线,让我们对“央企”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高薪”、“垄断”那些刻板印象里冷冰冰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恶劣环境下无数电力员工对岗位职责的坚持与坚守,是一个顶尖企业将群众置于心上的奉献和担当。

    还记得我们和“马背电工”李国军去巡线。7月份正值雨季,道路多处被河流冲断,我们的大巴几次陷入淤泥,所有人员不得不下车用铁锨清路。几番波折,终于到达了李国军的工作地点——承德市围场县卡伦后沟牧场,海拔1500米。

    在这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只散居着298户牧民,一次巡线至少要七天七夜。“其实这个季节是最不遭罪的,随处都有河,还能带面包和馒头。冬天太冷,就只能带方便面,渴了就吃点雪。”李国军说。

    李国军12年行程5万公里,一个人,一匹马,风雨无阻。他获得了很多荣誉,然而在他家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奖状和勋章。他说:“我只是干了自己该干的事,表扬是对我们这些电工的肯定。”

    走进承德隆化分公司时,我们认识了一支以董存瑞名字命名的青年服务队。服务队成立之初,提出要发扬不怕牺牲、讲求奉献的董存瑞精神。“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家家都有他们发的“连心卡”,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打负责电工的电话。“为群众办实事”,是电力志愿者的心声,更是每一个优秀公民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的办学理念,那些在电工师傅身上学到的朴实无华的品质、体会到的责任,也与我在南开接受的教育相吻合。在祖国的山水中,我读懂了南开人的责任。

    这次宝贵的基层采访经历,让我更坚定了到基层去历练的决心。2013年9月,我放弃了保送读研的机会,选择加入南开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到新疆去做一名高中老师,深深扎根西部基层的土壤,将自己的青春从浮躁中剥离出来,用知识和爱心服务群众,肩负起历史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马宇平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南开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参加了2012年国网冀北电力(承德站)社会责任寻访活动

    专家点评

    寻访基层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洗礼

    看了五位大学生以校媒记者的身份到乡村和企业生活、调查和支教的体验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30年前靠两条腿用一个暑假跑遍皖南三个县每个乡进行教育与社会调查的辛苦与快乐经历。

    人的成长发展过程的基础是知性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从外部认知而言,需要对外部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对青年人而言,到乡村或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社会底层,才有机会认识一个完整真实的社会。从内部认知而言,人需要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真实相关,这种反应仅局限于父母、老师、朋友是不完整的。

    但这种认识不应是浅层的旁观、阅读,而应深层参与,不应是居高临下,而应是平等地相互服务。当别人给你一次实现自己志愿的机会时,即便在外在形式上看是你在帮助别人,而更为实质的是别人给了你一次成长的机会。这也是大量调查所显示的结果:每次支教活动中支教者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正需要感恩的是得到这样的成长机会的那一方。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理解各位同学所感受到的,深入社会的每次寻访活动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从中获得感动和激励。我也感到自己30年来坚持做教育研究工作的一股坚强动力来自于每次到一个地方调查人们送别时对解决他们的问题所怀深沉期待的目光。

    这种目光所传递的就是这次活动主题——社会责任。当然这种责任不仅靠口口相授,也没有书面协议,而需要每个人去体验、感悟。你的体验感悟越深刻,你的人生动力就会越强大。我常跟别人说一句我自己的深刻体验:几十年的实地调查,使我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成为一个坚定的大众派和实证派。

    最后想告诉这五位同学和众多青年朋友的是,你们所迈出的还只是第一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像这样,到社会底层“充电”,这样你才会有不竭的动力,你的人生才会更完善。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基层声音

    走群众路线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国网张家口供电公司在为民服务上给我们东望山乡的官厅梁村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团队。我有三点感受:第一,他们的服务意识在提高,一旦出现故障能很快到达现场处理。第二,在安全方面,我们村委会一但提供了维修信息,他们就立刻断电,进行一些线路的处理。我们村这么多年没有出现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工作做的非常细致。第三,他们在本职工作以外还为老百姓做许多事情。像一些自然村,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少、村民年纪大,交通极其不便利,他们在收电费、为老百姓用电服务时,还不忘为老百姓捎些菜和粮食,百姓们非常满意。他们党员服务队不仅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这是我们在用电、他们在用心。我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深受鼓舞。他们一直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他们把群众装在心里,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郭建仁 全国劳动模范、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宣化县常峪口联合总支书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08日 04 版

国网冀北电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助推大学生成长
一堂人生课伴我去西藏
平凡中有伟大
点亮万家灯火 守护光明长城
唐山康复村 22年的坚守
承德寻访和我的西部情缘
寻访基层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洗礼
走群众路线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