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4%GDP”的教育预算经费依然是公众最关注的焦点之一。“4%”能否落实?怎么花?怎么管?对于这些问题,人们迫切希望得到明确回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全国两会前夕,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客户端对393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6.5%的人表示教育经费问题是今年两会自己关注的议题。具体而言,92.5%的受访者最关注“怎么监管”,89.4%的受访者最关注“怎么花”,80.0%的受访者期待教育经费投入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怎么管?74.3%受访者期待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公开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经过19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在2012年变为现实。
这一消息让家住武汉汉阳区的肖嵩感到非常振奋。两年来,他也一直在关注,“这4%到底有没有落实,花到哪里去了,产生什么效果,”对这些问题他总感到有些“雾里看花”。
对于今年两会,96.5%的受访者表示教育经费问题是自己关注的议题,其中72.4%的受访者非常关注,仅2.8%不关注。
对于教育经费,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最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新增长的教育经费究竟用到哪了,是不是真正用到学校身上,是否存在挥霍、挤占、挪用的问题。第二,虽然现在中国教育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在教育公平方面还是不够。只有促进了教育公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首先要把4%GDP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统计口径要进一步规范。国家、省、县、区的构成比例要清晰,要让老百姓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其次是标准问题,现在教育的生均拨款,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有的相差几十倍,这需要国家来调节,尽量在义务教育阶段达到均衡。
“对于教育投入,公众应该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决策权。第一步就是信息公开。”熊丙奇说。
调查中,对于教育经费投入的建议,74.3%的受访者期待经费的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73.7%的受访者希望完善全过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62.5%的受访者表示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厉查处腐败行为。41.1%的受访者建议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熊丙奇曾经到一些学校参观。这些学校都建了很好的实验室,可是一年就只在供人参观时用上两次。还有的农村学校推广远程教育,本意是让孩子享受城市教育资源,可根本没有人会用电脑。
他发现,许多学校喜欢把经费用于“一次性投入”,就是那种适合展示的、不需要太多责任的“硬件”,比如豪华校舍、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而对教师的投入明显不足。现在乡村教师待遇不高,很难留住人。一项调查显示,乡村教师按年龄呈U字型分布,即青年、老年多,30~45岁的人少。这个结构明显不合理。
调查中,46.9%的人认为要以人为本,把钱投到软件上,而不是建房子、买设备。
花到哪?83.8%的人认为是义务教育领域
调查中,70.6%的受访者直言,目前自己家庭的教育负担重。23.5%感觉“一般”。感觉负担轻的仅为5.9%。
值得注意的是,48.1%的人感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最重,仅次于学前教育(59.2%)和高等教育(52.6%),高于高中教育47.6%的选择率。
北京市民张先生的孩子今年五年级。为了孩子的小升初,他们全家几乎取消了一切娱乐活动,整天督促孩子做作业、上培训班。两年下来,他感到身心俱疲。“我不知道,这种生活还能称之为生活吗?这种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又会是什么样?”
肖嵩也感觉,九年义务制教育下,家长的负担反而加重了。由于“减负令”的规定,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可家长还得上班,孩子去哪儿都不放心,只能交钱让孩子上培优班。他算了一笔账:小学6年,择校费2.4万元,外部培优费3万多元,学校每个月额外收取350元,作为延长在校管理时间和午餐的费用,算下来至少花了大约8万元,比之前收学费时贵多了。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9个重点大城市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并列出小学和初中划片就近入学的时间表和具体指标。
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能否减轻家长的教育负担?张先生并不乐观。他觉得,划片就近入学只会强化学区房的概念。不过是让家长们从“花钱择校”改为“花钱买房”,本质还是用家长的钱来调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北京丰台区一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丰台区好的中学很少,仅有的十二中也是面向全市招生,你就是住在离学校一墙之隔的小区,也不一定上得了。他发现,现在各地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政绩”和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不断对优质学校进行扶持,搞的是锦上添花。而弱、小、差的中小学校的发展,却得不到重视。尤其是师资待遇极不平衡,好学校的教师待遇好、工作轻松,因为知识全被补习的教师讲了。而差些的学校,教师累、工资低,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调查中,受访者提出,教育经费最应该花到的三大领域是:义务教育(83.8%),学前教育(59.5%),高中教育(55.9%)。接下来还有:社会实践教育(45.4%)、职业教育(43.8%)、高等教育(35.7%)、研究生教育(13.5%)等。
怎么花?80%受访者希望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学的时间表,还需要制定一个时间表——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程方平强调,我们应该极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由于一些政府的不作为,对问题的回避,使得教育不均衡的问题,非但没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不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政策都不能落实。
调查显示,80.0%的人最期待教育经费投入能够“促进教育公平”。41.8%的人希望教育经费投入在政策设计上坚持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减少地区间差异。
“要让每所中学都能出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学生家长余东这样期盼。他建议,政府拨款要按学生数量,而不是学校的好坏来定;教师要进行平衡配给,不论教师水平高低,都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建立教师的轮换制度,使每所学校都有机会得到高水平的教师。
程方平认为,要加强教师流动,需要许多政策设计。过去的教师流动是无序流动,一些好学校把全国的好老师都挖过去了。特级教师有70%到80%都在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教师可能都没有评特级的机会,这就是政策导向有问题。“均衡不光指硬件,更多是指教师和教育质量。我们要在三至五年集中力量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不是给他们盖两栋房子了事。”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目前当务之急还是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尤其是对农村边远地区、弱势人群,国家应肩负更多责任。“比如,寄宿制的学生是不是每人有张床?能不能给农村困难孩子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包括一杯牛奶、一个鸡蛋?”
“在区域上,要向中西部倾斜;在农村和城市,应该向农村倾斜;在学校之间,应该向薄弱学校倾斜;从人群分布上,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朱永新说,这些年在教育公平上迈出很大的步子,但还是有工作的空间。
调查中,61.2%的受访者希望教育经费投入能够“实现教育均衡”,48.9%受访者希望教育经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还有42.5%建议“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本报记者 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