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改革后,一个项目法定审批时间是6~8个月,实际耗时却为12~16个月,最慢的竟然用了31个月!
这样的调研结果,让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周锋大为吃惊。
去年年底,为了了解简政放权后企业的切身感受,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了一次针对企业家的调研。本以为企业家们会为减负纷纷叫好,结果却发现,政府的权是放下去了,但是企业的负担却并没怎么减少,个别情况下甚至还有增加。
“会不会是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不够?”这是周锋当时的第一反应。
事实却并非如此。据统计,在调研实施之前,上海已开展五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批事项从2027项减至601项,减少逾七成。上海还取消了30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五成以上。
为了找出问题所在,周锋和他的同事们又进行了多次调研。最终,第三方中介机构这个“真凶”终于浮出水面。
新一轮调研发现,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深入,行政审批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评估、鉴证、意见书、技术性检查等第三方中介事项却有增无减,在行政审批之外又拦起了一个高高的门槛。
“一个产业项目,企业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竣工验收,需要9~20项中介报告,整个流程长达300多天,涉及12个委办局、20多个科室,经手150多人次。仅‘设计文件’审查环节,企业需要报送的中介报告材料就多达90~100多份,堆起来有1米多高。”在此次调研结果基础上形成的提案材料这样写道。
“第三方机构往往是商业或半商业性质,出评估报告是要钱的,往往费用还不低。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办事时手续没怎么少、跑的路没怎么少,时间确更长了,费用也更多了。这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简政放权的积极效应。”周锋说,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是它却很能说明问题。
“说白了,这就是‘假放权’。”对现在许多第三方中介机构背后的猫腻,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赖明一针见血。
赖明解释,现在许多行政机关的权力的确是放给了中介社会组织,但很多中介机构实际上就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或者利益第三方,所谓的“放权”其实就是把权力从自己的左手交给右手。如此一来,行政部门的审批少了,能拿出好看的数字。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办的事情并没有明显减少,并且许多审批权力还摇身一变,跳出了政府的壳,沾上了市场的边,收费的自由度更大了。
赖明建议,除了减少行政审批,对第三方中介事项也应该进行清理,能砍掉的坚决砍掉,不能砍掉的也一定要交给市场,第三方社会组织中间也应该引入真正的竞争机制。
周锋和他同事的调研报告,被九三学社中央确定为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重点提案之一。他表示:“给行政审批改革的效果挑刺儿,不是在反对简政放权,而是希望它能更有效。”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本报记者 向楠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