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教育观察

就近入学“新政”能否助基础教育“痛改前非”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10日   06 版)

    最近,北京家长李女士一天比一天着急。前不久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与“小升初”、“幼升小”相关的政策,要求包括北京在内的19个重点大城市在2014年应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李女士的儿子将于明年升入小学,而她家所在的城区整体教育水平不高。以前,她把希望寄托在通过交择校费让孩子上一所比较好的小学;如今她纠结于是不是该斥巨资到西城、海淀等教育强区买套学区房。

    近些年,“择校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在大城市,“择校”总与“乱收费”、“奥数”、“坑班”、“掐尖”等现象联系在一起。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试图治理,但总难根治。

    此次“新政”的出台,看上去可以使那些为孩子择校被迫动用所有资源和人脉、憎恨潜规则又要服从潜规则的家长舒了一口气。但随后又有家长开始质疑,当那些大城市在教育质量、师资状况等教育“软件”方面尚不均衡的情况下,这种“一刀切”政策是否会带来更多问题?

    区域内实现了均衡发展,可区域间的差距还在

    进入2014年以后,北京市开始绘制“新教育地图”,从目前出台的一些政策看,促进区内教育均衡是核心。以东城区为例,“九年一贯制”、“优质资源带”、“深度联盟”、“优质初中托管”等多项政策使得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据东城区测算,到2020年,该区优质校覆盖率将近100%。

    上述政策确实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一个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不过,让北京众多家长焦虑的是,北京各区县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教育差距。

    不久前,北京市出台了今年的中考政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各区县的优质高中将本校招生计划的30%分配给初中校。这30%的分配方式是按照各初中校初三毕业生占全区初三毕业生的比例得来的。显然,优质高中资源将更多惠及本区内的初中。

    教育部要求实现100%就近入学、北京市中考政策调整,让在择校大战中浸淫了多年的家长很快就得出了“必须到那些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城区去买房”的结论。

    “民间有一个北京高中的排行榜,前20名中只有一所在我们家所住的城区,我们这再九年一贯制、再均衡,将来中考时也竞争不过其他区的孩子呀!”李女士说。

    为了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人们是否会向那些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城区涌入?而让人“头破血流”的小升初竞争是否会提前到“幼升小”?

    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有的家长在焦躁,有的家长在重新规划,更多的家长在观望。

    而市场对政策变化则是最灵敏的。

    几天前,一个房地产中介在北京市西城区一套待售的二手房下贴出了这样的广告词:“北京市2014年改革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核心城区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和公共资源以及人文环境等巨大的潜在价值,您自己估量吧!”

    这套面积只有60平方米、经历了近20年风雨的房子预售价是530万元。问题是,在北京,什么样的家庭才买得起如此昂贵的学区房呢?

    谁更欢喜谁更愁?

    新的政策必定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最近的系列“新政”几乎涉及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这种冲击之大可想而知。

    最近,很多优质中学的初中生家长很焦虑,因为北京市新的中考政策不仅取消了推优生、择校生,而且把优质高中30%的招生计划分配内区中所有初中,这大大增加了普通初中的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比例,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以北京二龙路中学初中部(一般初中)进行分析,该校今年有升学资格的毕业生84人,因有“名额分配”,该校将有24人升入优质高中,而2013年该校仅有5人考入优质高中。

    按照正常逻辑推理,普通中学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增加了,那么一定会影响优质中学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优质初中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并以北京八中为例进行解释,该校今年初中部有升学资格的毕业生336人,预计获得“名额分配”招生计划31人,不过由于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所增加,其他考生仍有继续争取提前招生和统一录取的机会,对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北京八中初中部考生来说,他们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将不会减少。

    虽然如此,但不少优质高中初中部的学生表示,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时候有不少学生已经与本校高中签约,但是今年却还很少。

    面对变化巨大的政策,不少家长笑称:拼爹拼孩儿都拼不过命(运气)。

    住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地区的王先生对这句话深有体会。自己家的片内学校是青年湖小学,在东城区属于十分普通的学校,为了让孩子今后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两年前一家人就开始物色学区房,怎奈房价很高到现在还没有出手。结果,2014年刚过,东城区的政策就出台了,青年湖小学与东城区的优质中学171组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就是说王先生一家不用花钱、不用搬家、不用托关系,孩子只要在家门口上学,6年后就可以顺利升入一所优质初中。

    能否避免特权?

    其实,跟“拼孩儿”相比,更让老百姓痛苦的是“拼爹”,这不仅是拼钱更是拼权。

    一位网友在论坛里吐槽:“择校的主要工具是条子,而不是奥数甚至神也搞不懂的神测,共建其实也是条子,是明码标价的条子。”

    这位网友的一句话带出了择校中的两种特权形式。“条子生”是指由上级领导直接介绍给校长让校长照顾的关系户,“共建生”是指一些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互惠关系,学校每年从“共建”单位接收一定数量的孩子,“共建”单位当然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这两种形式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是在中央部委林立的北京似乎更为突出。

    其实,北京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很无奈,不止一位北京的教育官员为此发愁:“北京还有服务中央的功能,很多单位我们根本管不了。”

    在教育部的本次“新政”中没有提及取消“共建”,如果这个口子留着,其实就是给一部分人使用特权留下了通道,只要有口子就一定会有竞争,那么不仅择校还会存在,同时学生的负担也很难减轻。

    跟“共建”相比,“条子”则更加隐蔽。北京某著名优质中学的校长曾经说,每到招生季节,他能收到几百张“条子”,条子数量甚至可以与招生计划比齐。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大城市教育现在更像一个浑身插满管子的病人,每一根管子后面都连接着一个自行运转的系统,这些管子在为病人输送着各种营养及药物的同时,也在阻碍着病人自身的自愈能力。

    无论存在多少难解之题,“新政”确实是治愈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热、负担重等各种顽疾的猛药。不过,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所谓的“新政”其实并不“新”,“新政”中反复强调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早在1986年就被写入了第一次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在2006年重新修订并实施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中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种难点问题能否“痛改前非”,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得到执行。

教育部: “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
就近入学“新政”能否助基础教育“痛改前非”
图片新闻
徐春虎:催化梦想 合成希望
严克美:扎根山区 演绎精彩人生
王上铭:贫困自强 感恩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