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竹 实习生赵玉芳)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全国首套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据介绍,这是全国首套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今后,该中心将会周期性发布根据这套指标检测出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
据介绍,该指数立足于转变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从学生发展的5大维度和影响学生发展的4大因素构建起了分析框架。这套指数由学业成绩标准达成指数、学业均衡指数、学校归属感指数等12个分指数构成,将区域教育质量以5级(差、较差、中等、较好、好)划分。
此外,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状况预警机制,能够有效鉴别不同区域和学校在12个指数方面的表现是否已经达到“高危”程度并提出预警。
该中心副主任刘坚介绍,2013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改变单纯以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中小学质量,提出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底,又选择了全国30个地区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然而,很多实验区发现,缺技术、缺方法、缺手段成为了综合评价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刘坚表示,2013年,中心已经有31个项目组对浙江省、河南省郑州市和四川省绵阳市三个区域的几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最终以雷达图的形式呈现出区域教育质量健康状况。
通过对数据的研究,项目组还得出了一系列结论,比如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等重要环境因素的优化,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有5%~7%的贡献;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或者划分快慢班并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扩大阅读量,这些才是促进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