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3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瞻对》:川属藏区的历史与现实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25日   10 版)

    日前,作家阿来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新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瞻对,就是今天的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地处康巴。康巴人素来强悍,而瞻对人在康巴人中尤以强悍著称。当地人自豪地说:“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公元1744年,也就是乾隆九年,在瞻对地界,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有36个人被抢劫了。这件事惊动了乾隆皇帝,因为,被抢的人是一队清兵。

    阿来笔下瞻对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从新书的副题“终于融化的铁疙瘩”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200多年中,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等外部势力,把瞻对搅得风生水起。从雍正八年(1730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7次用兵征讨这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时期,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的相互争夺中摇摆不定;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却把这儿解放了。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而又顺理成章。

    《瞻对》填补了文学记录藏区历史的一段空白,通过对这个地区的微观历史的透彻挖掘,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阿来说:“我察觉到这部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将历史的灵魂注入文学写作中,使瞻对的历史得以复活,民族精神藉此飞翔。”为了该书写作,他在五六年的时间里,走遍了书中涉及的所有地方,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书中随处可见的皇帝与臣子的对答奏章和历史故事大都是第一手资料。

    《瞻对》于去年8月在《人民文学》首发,获得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评委会在授奖词中写道:“(阿来)通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艰辛的案头工作,以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地方史作为典型样本,再现了川属藏民的精神传奇和坎坷命运。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审历史,并在叙述中融入了文学的意蕴和情怀。”

    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历史真相的戏剧性、神秘性,和历史情节的复杂与反复,使《瞻对》已经没有必要再虚构,所以阿来选择用非虚构的形式非常正确。虽然写的是旧事,但阿来处处关照的是现实。”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认为,瞻对的历史充满了厮杀与血腥,但阿来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容易吸引眼球的传奇故事中,而把这些仅仅当成史料,在其中找到了一个文眼——现实精神。

    阿来在书中说要破除两种迷思:一种是简单地认为,社会历史进程中必是文明战胜野蛮,文明一来,野蛮社会立时被瓦解;另一种是近年来,把藏区边地浪漫化为香格里拉的潮流,把藏区认为民风纯善的天国。文学评论家解玺璋觉得这段话是理解《瞻对》的钥匙。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价道:“《瞻对》写的是一个小地方的历史,但它是一本大书。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所面对的、经历的所有历史重负和艰难困苦,让我们能更有力地面对现在的问题。”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25日 10 版

2014:改革升温 拨开迷雾
《谈话的泥沼》:百无禁忌
张翎:最强烈的震撼是沉默
《瞻对》:川属藏区的历史与现实
北京第二届剧本征集活动启动
《板仓绝唱》,红色题材“向内转”
重温《民国旧梦》
与青春做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