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考试的噩梦
有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80%左右的人都做过与考试有关的噩梦,而考试的噩梦中又有70%左右是关于考数学的。在微博和论坛里,很多人把自己称为“数学恐惧症”患者。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伊恩·莱昂斯博士的说法,全世界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数学恐惧症患者。
有数学老师认为,让学生产生恐惧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应试教育和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考不完的数学考试,做不出的难题、怪题,以及由此备受摧残的自信心才是噩梦挥之不去的根源。业内人士也说,“在升学压力下,数学教学中出现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技巧,把数学学习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放在了次要位置。短期内的确可以提高成绩,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自信心为代价的。”
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推理能力的较量
这是一场特殊的数学考试。
据媒体报道,3月19日下午,中法两国各有25所中学的近3万名高一、高二学生完成了同一份数学考卷。这份试卷由中法两国的资深数学教师共同出题,旨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今年暑期的科学夏令营。
一名参加了本次考试的学生说,这份联合试卷的题目并不难,考查侧重于“推理、变通能力”,并不是中国学生习惯的套公式。据了解,即便在平时,法国老师也绝不会出难题、偏题来为难学生,否则会引起抗议。相比之下,法国学生更习惯于慢悠悠地进行推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中国学生如果离开公式,不仅做题速度慢很多,成绩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数学是思维体操,它的乐趣就在于严谨的逻辑和环环相扣的推导。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国际上声名显赫,但更多的人对这门学科的感情却是又恨又怕。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远比督促他们苦练多少偏题怪题、逼着他们在考试中拿高分更有价值。
白马王子的概率
说到兴趣,眼下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数学的美在于它深深镶嵌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通过数学找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陈思齐是典型的“学霸”,曾获得全美高中数学竞赛国际组冠军,并成功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可以用概率论找“白马王子”,觉得很有意思,就研究了一下,发现多位追求者陆续出现的时间段内,在黄金分割点上出现的人,“白马王子”的概率最高。
不明觉厉。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种热情,它能让你时时刻刻以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相比之下,找没找到白马王子、拿没拿到名校offer、得没得国际大奖,这些都是浮云。
遗传基因的风险
一项对数学焦虑的最新研究显示,某些人更有可能害怕数学,不仅因为负面经历,也是因为与普遍焦虑及数学技能有关的基因风险——这些人对数学的恐惧让他们较难解决数学问题或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研究发现,基因可以解释个体数学焦虑差异的40%,而其余大部分引发数学焦虑的原因是环境——学校、家庭或者其他地方。
有没有得到一点安慰?当你被数学弄得心神不宁时,先别忙着沮丧懊恼,也不必和自己没完没了地较劲儿,而是大可把这一切看成基因差异。你一旦真正接受了人和人存在先天不同的这种说法,给自己一个可以不那么优秀的借口,或许那个挡在你和数学之间的心结就会慢慢打开,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米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