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年的锻炼,最自豪的事情是将论文写在田野,写在工厂车间,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一名农业大学博士应有的贡献。”在湖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总结表彰暨第三批“博士服务团”动员会上,回顾一年的经历,80后博士赵述淼感慨不已。
2013年4月,时为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技学院副教授的赵述淼入选湖北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挂职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负责企业技术中心和新产品开发。
到公司后,赵述淼带头开发鱼鲜酱油多菌种混合制曲新工艺,产品风味大幅提升,出油率提高15%以上;主持完成两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成果整体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批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经费达到180万元;公司技术中心还获批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
湖北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武汉,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和神农架林区等革命老区、山区库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和艰苦地区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
2011年8月,湖北省委推出“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从在鄂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单位、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优秀青年博士,每批到基层开展为期一年的服务锻炼。“顺应时代需要,勇挑重担,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砥砺人生、绽放青春,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带着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叮咛与嘱托,至今,湖北省分三批共选拔303名青年博士赴基层服务。
从“象牙塔”里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的“苦口婆心”;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到偏远僻静的山区乡镇;从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到工不随时、食不准点的单身日子……一年时间,挂职博士的生活和精神都经历了一次大洗礼。
巴东是全国有名的地灾县,抓好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是国土资源工作的头等大事。去年4月,三峡大学副教授陈勇博士一到巴东,就被任命为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到任后,陈勇带领6人调查组分赴全县12个乡镇开展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确定了27个县级重点地灾监测点。走村串户开展应急调查,陈勇脚上磨的泡起了又消、消了又起,最终变成了厚厚的茧子,脸晒黑了、皮肤变粗糙了,村民打趣喊他“黑博士”。
在他调研的基础上,巴东县争取省级投资麂子岩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资金300万元,监测系统建设及监测运行经费370万元。
团湖北省委书记张桂华介绍,在深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博士们就地方和企业改革发展形成调研报告185篇,提交意见建议65类1100余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378类。
“愿将此生付林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学专业、曾为长江大学副教授的郭永兵博士,在2012年底挂职服务期结束后,选择留在神农架林区继续工作,任林管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林科所所长。“挂职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林区老百姓的困难和期盼,体会到了林区各级部门工作人员的艰辛。我不愿仅仅做一个神农架的过客,更愿意在林区裂变式发展的洪流中,注入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日记中,郭永兵吐露真情。
有人以医学博士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大医院上班,每个月可创造经济价值数十万元,每年还可以研究一至两个课题。这样算下来,到基层挂职锻炼1年,损失大了。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挂职的潘振宇博士却不这样看,“基层一线医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实践出真知,一线出人才。”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楼阳生3月25日在湖北第三批“博士服务团”动员会历数第二批博士服务团一年的骄人成绩:共举办讲座435场,培训干部群众3.6万余人,主持新技术153项,推广新产品212项,建立合作关系122对,引进人才438人、引进资金2.2亿余元。
面对第三批即将接力进山的97名优秀青年博士,楼阳生寄语,对基层了解,是一门必修课,将课堂所学到基层运用,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到一线转化,努力锻炼成长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报武汉3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