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国移动快被铺天盖地的网友、舆论口水淹没了。有媒体曝出的一则新闻迅速蹿红:中国移动香港套餐68港元包含1700分钟通话,10000条短信,上网流量不限。而作为对比,中国移动在内地推出的58元3G套餐,则内含每月的本地通话为350分钟,数据流量仅为10MB(各地有所不同),短信则单独收费。
如此悬殊的价格差距,被有的网友惊呼为“逆天”,“难道内地比香港生活水平高100倍?”“中国移动歧视内地用户”“中国移动内外有别” 等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中国移动第一次因为香港资费套餐争议而“中枪”。早在一年前,此话题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旧闻”被“翻新”,仍迅速点燃公众不满情绪,引得网友吐槽不已。
中国移动10086官方微博回应称,港式套餐的使用中有诸多限制,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逆天”,如需要付12港元港铁、隧道、移动电话服务牌照及行政费;如跨网短信0.6港元一条、套餐流量不可用于大于7寸的装置等。 可似乎公众并不关心中国移动解释了什么,人们的不满集中在“如此大的资费优惠,为什么内地老百姓享受不到?”
对此,中国移动也满腹委屈,其解释说,香港套餐针对的是特定用户群体的促销套餐,并称,区域定价是跨国企业正常做法。
这话还真道出了香港与内地电信运营市场的实情。因为即便中国移动香港资费如此低廉,但其价格在香港也并非最低,也还要经受香港消费者的“挑三拣四”。实际上,中国移动在香港“自降身价”,缘于身处香港激烈、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目前,除了中国移动,香港市场上主要的移动运营商有五家,小小一个香港地区,相对激烈、充分的竞争环境,使运营商们在资费套餐、服务内容上,不得不物美价廉。而中国移动若要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必得随行就市,从资费、服务上投消费者所好。正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让营销商们不得不“降低身家去比拚”。
反观内地通信企业,都是央企出身,虽已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门户三分天下的态势,但资源垄断,其竞争力并不充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受限。消费者对中国移动索要“流量自主权”、争取“携号转网权”,即是一系列例证。
近来,中国移动一再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以至于有人惊问“中国移动,你为什么这么招人恨?”从香港资费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消费者恨的不只是移动,而是垄断所导致的国企通病:价高质低、店大欺人、信息不透明、服务不到位。更大的软肋在于,官僚体系所带来的机构臃肿、创新乏力。
尽管这些年来,客户为本、服务至上理念正在形成之中,通信业资费步入下调空间,海外漫游资费也大幅让利,但要想破除垄断之祸,解决之道一言以蔽之: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移动香港套餐这一事件,给中国国企上了很好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