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读者来信

二三流院校啥时摆脱二等公民地位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2日   03 版)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二本院校的大三学生,刚纠结完这个学期是外出实习还是留校上课,又陷入了就业与考研的抉择。“去实习可以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很好,去吧!”专业课老师的支持,反倒让我战战兢兢,为什么高校课堂留不住学生,连老师也开始鼓励学生快点走出去了?难道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应对社会的能力了吗?进入实习期后,我得到残酷而现实的答案:显然不是。

    现在,我将我的困惑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学弟学妹们在每一个需要选择的临界点,都能用更丰富的社会经历、更理性的思考去权衡和面对。在“一考定终身”仍是主旋律的今天,211、985的高材生们尚且在升学、求职路上频频失利,何况我们是一群要越过高墙、淌过湍流才有资格去拼一拼的二三流院校学生。

    3年前,我在县重点高中,梦想着进入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后来高考失利,身边的朋友都奔着重点去了,我在远走与复读之间犹豫不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的一众学长们语重心长地说:“奋斗靠个人。”于是,我擦干眼泪背起行囊去了武汉某二本院校。

    在这所二本院校,我的确得到了许多在重点高校的同学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第一名、奖学金、中心主任、班长等等看似重要却实为鸡肋的荣誉。但与此同时,我失去更多:我没有去港澳台、国外做交换生的机会;错过了考英语四六级的最佳时间;无法满足各项全国大学生招募活动的门槛要求,与许多高大上的活动失之交臂;学校的图书库里想找的电子论文永远要自己付费购买;假期调研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办活动拉不到大赞助……或许,社会实践还有可弥补的方式,但能力有高低的专业老师却让人不禁想用“痛心疾首”来形容。

    在不知道“新闻民工”这个说法时,我坚信女记者都是杨澜和柴静。后来才知道,无数新闻学子毕业后转身就投向他行,因为无法适应、无法深入、无法提升。有同学抱怨:“原来大一上学期的好老师是为了忽悠我们不退学、不转专业呀!”紧接着两年的学习,坑爹、奇葩、无奈、后悔等词汇,频频成为大家嘴里的主流词汇。

    “考研吧,同学们!在无法和重点院校的学生‘拼爹拼背景,拼能力拼学历’的时候,你们只有升学才有路。”在考研动员大会上,班主任的话声声刺耳却字字在理。我们都知道,现在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家境、背景上早已有了天壤之别。曾有前辈感慨“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其实,来自农村的孩子,身背学费贷款、就业遭遇学历或家庭歧视,每天奔波求立足,即使努力了18年,依旧进不了咖啡厅。

    关系较好的老师曾劝我:“你的实力远不在此,这里的老师不能满足你的专业需求,还是考研吧,到更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我似懂非懂:懂的是,二三流院校的老师,水平与重点高校确有差距;不懂的是,更好的学校会不会敞开怀抱接受来自二三流院校的我?据说,现在好学校都有了隐形标准,择本科院校“优”而录取。

    在宿舍的卧谈会中,吐槽老师成了少不了的话题。同一个老师一学期里可以承担同一个班级的多门专业课教学任务。我们允许老师研究方向多样,却接受不了他们模糊专业概念、浑水摸鱼的教学态度。曾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不修边幅到了极致,同学们笑罢也未作评价。但是她一学期里带两门课,却把专业选修课的时间挪用来上必修课。在她看来,这两门课“没什么差别”。实际上,课程内容大不一样。

    更有老师坦言自己最好的能力是“换胶卷速度快”,这才当上了摄影老师。现在都是用单反摄影,她的绝活儿显得有点儿多余。课上专业知识全靠百度,美其名曰“相信同学搜索资料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布置作业次数多,展示、点评少;上课迟到请假次数多,认真授课时间少;家长里短一样不落,却连考试大纲也说不明白。有学生好奇:“还有比这更不靠谱的老师吗?”下学期一开学,果然,还真有。

    如此种种,言之不尽。

    所以,每学期的教师评价,同学们都大展拳脚。可差评对老师竟毫无影响,第二年学弟学妹们还是惨落其手,上课状况惨不忍睹,逃课率一再创新高。

    在大学里最常幻想的便是,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一定去复读,重新开始。可是命运的年轮不停地向前走着,谁也无法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大家只能选择去适应不靠谱的环境、不靠谱的老师,期待实习大翻身。这时才发现,学校的实习合作基地少得可怜。心心念念向往的大媒体,自己没关系没背景没学历,只能忍痛挥泪说再见;学校安排的基地?不想去,那就再来一年,重修万岁。在大学里糊弄了3年的学生们继续去单位糊弄老师、糊弄领导,最后能留下工作的寥寥无几。

    与二三流院校的学生相比,重点高校的学生在视野、知识涉猎、专业能力、社交能力本来已有不同程度的领先,就业歧视、考研歧视等问题也一直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让人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二三流院校能力差的老师们,却从未寻找不足,开始新的学习和研究,由此导致带出的学生,听课的老实巴交,课后依旧啥也不懂;不听课的更糟,在课上也啥都不懂。

    高等教育强调全面培养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本身却诸多不公平、不透明的因子混淆其中。比如说,国家不断加强对重点高校的支持力度,重点高校的领导、老师、校友或在校生都成为利益既得者,也成为社会的较高阶层,把握着更好的资源与机会,如此往复,只能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普通大学生,我已经习惯了每天坐三四个小时的地铁上下班,却还是无法习惯,别人动不动上纲上线:“哦,她呀,来自二三流院校。”什么时候,二三流院校也可以有二三流院校的特色与尊严?当然,这个尊严得自己来给。

    我期待那一天的尽快到来。

    武汉某二本院校大三学生

非名校专业硕士成“备胎”
二三流院校啥时摆脱二等公民地位
教授打快板教政治课比“手机落袋”更高明
“逃离工科”是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