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寻找青春榜样

梦想成为“富一代”

实习生 谢婷婷 诸葛亚寒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4日   12 版)

    过去,“取快递”一直是北京物资学院学生们苦恼的事情:除去往返校门的路程,至少得等十几分钟才能拿到。而现在,“物友递”解决了这一烦恼:地处食堂与生活区之间、每天10小时开放时间、7个团队成员加上4个兼职学生的轮流值班,让“物友递”突破了快递行业在校园发件取件的种种不便,迅速在校园“走红”。

    “物友递”每天约有200~300件的发件量与50件的寄件量。这个坐落在操场边小平房里的学生创业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学校最热闹的地方。

    2011年,来自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的黄华、郑元,法律学院的岳嵩峰、牛跃与商学院的赵朔相识于校学生会,一见如故的5个人在人人网上注册了“物友团”账号,想借公共平台“做点儿小生意”。

    严格说来,“物友团”是他们创业迈出的第一步。这个寓意为“物资学院聚友成团”的账号逐渐成为学校里的“失物招领”平台。现在,校内同学只要丢了东西,第一时间就是想到@“物友团”。“物友团”由此积攒了极高的人气,已有4000多粉丝量,相当于学院在校生人数一半以上。

    “物友团”的成功让他们萌生了更进一步的想法——“捣腾一张‘物友卡’,所有持卡人在学校周边的店铺购物时可享受优惠价格”。大一暑假开始,5个人的团队中又加入了一位来自经济学院的陈笑。6个人跑了两三个月,跑遍了学校附近的饭店、服装店、眼镜店、KTV、洗衣店等商店,最后说服了40多家商店加入了“物友卡”联盟,“当时我们一张卡卖29块钱,最后赚了5000多块钱。”

    “物友卡”取得成功,是他们在创业路途中的“小试牛刀”。

    2012年下半年,队员黄华去了一趟加拿大。父母都是从事物流行业的他一直关注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加拿大Bufferbox公司的启示,回国后,他和几个小伙伴开始商量校园快件接收分拣中心的可行性。

    经过学院专业教授老师的反复论证、与学校学生工作处的沟通、取得快递公司的信任与委托,花费了大半年时间解决创业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2013年9月,“物友递”正式诞生。这时候,团队中的第七位合作伙伴,来自信息学院的兰浩带着技术加入了团队,成为“物友递”信息发送系统的开发者。

    7个团队成员没有一个来自物流专业,这让他们成为老师用来批评物流专业学生的例子。

    虽然被捧为学生创业的典型,但由于缺乏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这群“门外汉们”不得不开始“恶补”物流知识。

    玩游戏、睡懒觉、聚餐,这些在大学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乐趣,现在离他们有点儿远。“我现在觉得能看会儿新闻就是奢侈了。”牛跃说。因为同在一栋楼,他们开会地点也为便利选在了某一个同学的寝室阳台,“每天晚上九点半左右开始准备关门,回寝室收拾收拾就十一点了,也就这时候大家才能都有时间聚在一起,常常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

    “每一件事儿做久了都会烦,一开始是兴趣,现在是事业,是责任。”

    尝试,一直是他们创业路途中的高频词汇。“我们意不在盈利,而是去验证这种模式可不可行。”岳嵩峰说:“如果模式确实可行,我们会慢慢推广,直到有一天实现全自动。”他们甚至还想着,“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改变快递行业的某些现状。”

    “我们现在都把‘物友递’当做一个家。”郑元说,“有人问我,你们做成‘物友递’的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坚持。”这也成为“物友递”7个合伙人的共同信念。为了更好地经营“物友递”,他们有过争吵,甚至“吵得很凶”,但对事不对人,回头来想想“你对一点,我对一点,大家的想法一结合,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开玩笑时,他们会说“成为富一代就是我们的梦想”,但这个过程何其漫长,唯有奋斗不止,才能“不碌碌无为度过一生”。

Dr.魏:挫折会让我进入战斗模式
为什么有的中国孩子到国外会变了一个人
《一叶倾城》背后的19岁男孩
梦想成为“富一代”